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小结

字体:16+-

运用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真实的记录茶马古道滇藏线云南段赶马人口述史,除了对马帮的生活规律、内部管理、行走路线等有了更全面的了解[18]外,对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及马帮精神也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艰辛,但收获颇丰。

第一,对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音乐文化状况有所了解,对马帮的精神生活有了崭新的认识。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人文之路、音乐文化之路。在古道上,马帮追逐的是利益,但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是信念,尤其是这些音乐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未来的憧憬。这些音乐文化翔实地记录了马帮们精神生活的侧面,反映了马帮不畏艰险、苦中取乐的豁达心态;展示了马帮与天斗、与自然环境搏斗的毅力和气概;凸显了马帮内心的无奈和酸甜苦辣,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帮在茶马古道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调剂马帮的精神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采访到的12位赶马人及他们的亲属后代,人人都会唱和人人都听到过父辈唱赶马路上的调子,从中可以看出,马帮音乐在当时的茶马古道上是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有的赶马调已经在赶马人心中扎下了根。

第二,马帮精神世界是深邃的,复杂的,马帮音乐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它是时间和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也是马帮在古道上思想变化和升华的结果。赶马是个苦差事,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职业,正如达瓦所说,马帮只要上了路,命就不在自己手里了。赶马路上,马帮们每天面对的是苦累、饥饿、生死的威胁和考验,稍有不慎,不仅血本无归,有时连性命都会搭进去。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下,马帮为什么能不计后果的在赶马路上颠簸?笔者认为,除了生活所迫外,更重要的是一种马帮情结驱使而然。我是赶马人,我得活出个名堂,不能在家里挨饿受冻,我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努力奋斗。我是男子汉,我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行,敢闯赶马路,不是平常人,他行我更行,我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有时马帮们在一起议论,不是比谁赚了多少钱,而是比谁去过什么地方,经历了什么风险,把走赶马路当成了炫耀的资本和本钱,把在赶马路上的所见所闻当成了自己的财富,有的赶马人甚至为能到印度去一次而一生感到荣幸。因此,苦与累、生与死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处于次要的位置。表现男子汉的生存价值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不同民族的马帮之间,那个民族的马帮走得越远越自豪,越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认同,这样的情结表现在音乐文化上,时而含蓄、羞涩,时而粗犷、豪放,时而低沉、无奈,时而高昂、激**。使人听后热血澎湃,浮想联翩,情不自禁,思不能停,不去茶马古道上走一回,男子汉就枉来世间一趟。

第三,马帮音乐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马帮音乐文化长期与沿途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竞生的结果,也是不同民族马帮之间逐渐交流升华的结晶。马帮们在古道上相遇,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哼唱调子成了表示友好和打招呼的方式。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烦恼事,唱几句或吼几嗓子,一切不快烟消云散。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了,他们就把这种思念用歌声唱出来,来缓解心中的牵挂和煎熬。每到一地,如果条件允许,他们都会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进行交往和联欢,以此消除赶马途中的枯燥和疲惫。久而久之,马帮的音乐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功能的实用性逐渐被马帮所喜欢,沿途的少数民族甚至可以从这些歌声中能判断出马帮的所需和当前状况。茶马古道历经上千年,马帮更替更是无以数计,但马帮音乐文化从来没有衰竭,更没有出现过断档。它依靠一代又一代马帮人的薪火相传,始终在茶马古道上成为马帮精神生活的主旋律,这除了马帮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用性外,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为己所需,解其所惑,与时代同脉搏,不断地吸收沿途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及时的为自己补充新的营养成分,始终占领着那个时代音乐文化的最高点。

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力求如实的记录对人群音乐的认识,其目的有三个:一是全面的再现。笔者对当年的赶马人进行口述实录,并对赶马人的子女、亲属,当年赶马的知情人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采访,就是为了全面了解记载茶马古道上仅存的资源。还原于历史,还原于当时的场景,争取使其不要疏漏。二是真实的还原。不夸大,不缩水,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并对其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必要的档案化归类、数据化处理,让当时的概况真实的显现。同时,也使第三、第四章材料的搜集、研究、分析具有可信性。三是客观的反映。在调查中,笔者以赶马人口述史的内容作为引子,引导出对于当地音乐文化的现状研究。正是有了这些口述的材料作为依据。笔者秉承民族音乐学家奈特尔的精神:“民族音乐学真正的乐趣就是在于发现世界的惊人统一性,以及丰富的多样性”,大胆搜集、小心验证,力求对第三章、第四章茶马古道上的音乐文化事象做出有力的佐证。

[1]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4页,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纳西族简史编写组:《纳西族简史》,7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对于大理地区汉族马帮赶马人的采访工作,笔者是通过李彩凤的儿子李毕介绍、联系、协助完成的。李彩凤是当地著名的彝族民间歌手,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她的儿子李毕在弥渡县文化站工作,对当地的文化、人口较为熟知。

[4] 彭家福与彭语是表兄弟关系。彭家福曾是一位老师,文化水平较高,得知笔者的来意,甚是热情。并陪笔者采访了彭语和杨保祚。

[5] 笔者采访时,老人家哼唱不出,只得说了这几句歌词。曲调是在白翠华的配合下完成的。

[6] 白翠华,女,汉族,1972年生人,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位汉族民间歌手,她的祖辈也曾是密祉乡的赶马人。她曾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歌手比赛获奖,会演唱多首花灯曲调,嗓音高亢、透亮。笔者是在弥渡县文化站工作人员李毕的介绍下来到密祉乡找到了她。

[7] 采访过程中,翻译由奔子栏镇的一位语文老师巴邦担任,奔子栏镇的文化站站长斯那品促及其助理从旁协助。

[8] 达瓦,汉译为月亮的意思。

[9] 用于供奉的祭品。用青稞面做成。

[10] 达瓦在这里所说的上、下即是指海拔的高、低。

[11] 达瓦的所谓向下,即是指海拔变低。所谓向上,也就是指海拔升高的意思。

[12] 达瓦所说的滇池是指山上的湖。

[13] 牦牛皮制作而成。

[14] 印度语,印度首都。

[15] 四方街位于沙溪镇的中心位置,由于其形状是四方形,因此得名。

[16] 滇剧是云南地方戏曲剧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丝弦、襄阳、胡琴等声腔逐渐传入云南地区并流行起来。

[17] 详见第五章茶马古道云南段文化事象二他留人“青春棚文化”。

[18] 详见第五章第一节“马帮文化之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