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人,世代居住在茶马古道的关津隘口,是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一个奇异的族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族识别时,国家将他留人划定为彝族的支系,由于他留人有着自身的若干特征,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称谓、口语和命名法,但没有文字;他们的祖先是哪里人,来自哪里?却因断代史的久远阻隔,似是而非,难以自圆其说;曾经有过辉煌,而在19世纪中叶毁于战火,夷为废墟的古城堡,云遮雾障,悬疑重重;令人叹为观止的大碑林,被誉为“彝汉融合结晶”,却又映射出众多历史之谜;演绎着无尽罗曼史的“青春棚”,构成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其奇婚异俗令人心**神驰;“铎系唱经”所表达的日月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志,却又寻觅不到令人信服的依据,至今仍扑朔迷离;有着独具传统习惯的粑粑节和宗支节,却又说不清其来龙去脉;曾经创造过灿烂文化、享誉一方,史册上却无明确记载,只言片语都难找寻;自制的火草麻服饰,“崇白尚黑”,间以红、蓝、青色镶边,匀称得体,人见人爱,谁人发明,起自何年?……
总之,他留人的历史之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的他留山上。由于彝族支系较多,而彝族的主要居住地位于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笔者在对云南段中的选点中,只选取了他留山的他留人进行了采录工作。
[采录案例十一]
图2-12 他留人蓝绍龙 摄影:张璐
采录对象:蓝绍龙(民族姓名:个巴),他留人,男,1943年出生,农民,六德乡双河村人。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4日。
采录地点:丽江永胜县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采录背景:对于他留人的关注,缘于笔者的硕士课题。从硕士阶段开始,笔者在对他留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中,始终关注着他留山曾作为当年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所留下的遗迹,也对他留人的音乐文化与马帮音乐文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蓝绍龙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他擅长演奏他留人的小三弦、口弦、唢呐等几乎他留人所有的器乐,尤其是对于他留人独有器乐小三弦的演奏,技术高超精湛,情感拿捏准确到位。据他讲,他曾多次为经过他留山的马帮演奏过小三弦。
笔者:他留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吗?
蓝绍龙:是的。他留山从祖辈传下来的时候,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建有当时很大的马帮驿站,在我们被烧毁的古城堡中,还可以找寻到当时的驿站遗址,在我小的时候,我曾见过很多马队从他留山经过,有的马队规模很大,上千匹马,他们在驿站休息的时候,很多马就放在他留山上。
笔者:听说您曾经为马帮演奏过小三弦?
蓝绍龙:是的,在马帮休息的时候,他们很多人围在一起跳舞,很热闹。我就和他们在一起玩了。由于我会好几种乐器,他们很喜欢我。马队中,有的赶马人还把自己带的乐器让我看,有的还让我和他们一起去赶马。
笔者:您赶过马吗?见过什么样的马帮?
蓝绍龙:我小的时候随父辈赶过马,但时间并不长,都是短途的,从他留山到丽江,有时候到大理,有的时候就只到永胜县托运货物。在他留山和赶马时,我见过不少马帮,来他留山的一般是纳西族、彝族的马帮多。
笔者:为什么会想到去赶马呢?
蓝绍龙:我们这一般都是以放牧为主,或者是种地。收入很有限,家里穷,吃不上饭,就会想别的出路,赶马可以到集镇上去做些小买卖,能够养家糊口,比在家里放牧和种田好些。
笔者:听说他留人有青春棚故事,您年轻的时候逛过棚子吗?
蓝绍龙:青春棚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也是我们这的风俗,这个传统在“**”中被毁了,风俗也被改了,说那是“四旧”。那几年搞的他留山的年轻人都不知如何谈对象了,很不适应。“**”结束后,这些传统和风俗都恢复了。哈哈,我年轻的时候逛过青春棚,他留人不逛青春棚是不会结婚的。
笔者:赶马人到他留山逛青春棚吗?
蓝绍龙:一般不会,但他们肯定都知道我们有青春棚,因为他们经常从此经过,看到我们房子的建筑与别的地方不一样,他们就会问,时间长了,就都了解了。赶马人中,也有个别的逛棚子,但很少,主要是年轻的赶马人出于好奇。
笔者:他留人都有什么样的乐器?
蓝绍龙:多了,有葫芦笙、小三弦、口弦、笛子、唢呐和叶子等。但最常用的就是小三弦和口弦了,还有唢呐、葫芦笙。他留人能歌善舞,唱歌和跳舞总是连在一起的,有歌就有舞,跳舞必唱歌。
笔者:彝族有三弦,他留人也有三弦,有什么区别吗?小三弦是他留人独有的乐器吗?
蓝绍龙:彝族的三弦比我们的大,有的地方和我们弹奏的也不一样,手法也不太一样。他留人叫作小三弦,就是因为它的形制小巧。是我们独有的乐器。我现在会演奏的小三弦曲目都是祖辈教我的,最常弹奏的曲目就只有《蜜蜂过江》《蜜蜂煽翅》《叩门调》,一般是他留男子演奏。
笔者:这些曲目都是在什么场合演奏?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蓝绍龙:嗯,都是在青春棚里,男子向心仪的女子表示爱情时演奏,这三个曲调也算得上是一个求得爱情的过程吧。《蜜蜂过江》是用来形容男子跋山涉水、千里迢迢的寻觅意中人,最后来到这里。《蜜蜂煽翅》则用来形容男子见到女子前的愉快心情,心中甜蜜却又出于羞涩,只好原地扇动翅膀,久久停留。《叩门调》则是来到了青春棚的门外,激动的心情难以自已,心跳加快、呼吸变粗、手在颤抖。演奏时节奏特别快,并模拟敲门的声响。
笔者:很有意思,音乐拟人化,他留人的青春棚很有特色,演奏的音乐也独具一格。
蓝绍龙: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到我这一代很多东西已经失传了,我现在培养了几个徒弟,他们有的对我教的东西不感兴趣,到目前为止,能够完整准确的演奏完小三弦曲调的人还没有培养出来,我真担心我一死,在他留山,小三弦就没人会演奏了。
[采录案例十二]
采录对象:蓝绍增,1945年生人,他留山坟林管理站站长,六德乡双河村人。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8日。
采录地点:丽江永胜县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图2-13 蓝绍增与笔者合影 摄影:张士吉
采录背景:蓝绍增与蓝绍龙是姑表亲兄弟,都是他留人四大姓氏(海、蓝、陈、王)中的蓝姓。蓝绍增是在他留人中文化自我保护意识较高的人,知识面也比较宽,对有些事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一直从事他留山的坟林管理工作,对于他留人的来历、人口、历史等一系列与他留人相关的问题,回答起来有条不紊。他汉语水平很高,也非常有思想,对于将他留人归为彝族支系、他留人三大历史之谜[17]以及他留人自身的文化特征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自嘲自己的学历只有小学水平,“坟林管理站站长”的名号是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给起的,自己就是想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别无所求。
笔者:能说说他留人的来历吗?
蓝绍增:他留山一直流传的说法是“夷娘汉老子”,意思就是说外地来的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也有人说“夷”就是指彝族,所以把他留人归类为彝族的支系。但我不这么认为,他留人是外来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的结合,不一定就只有彝族。但到今天为止,他留人中还有三大历史之谜,其中一项就是关于自己的身世之谜,到目前,谁都不能做出个准确可靠的结论。
笔者:他留人与茶马古道有什么关联吗?
蓝绍增:首先,他留山这块地方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在他留山上,当年马帮走的道路遗迹仍然存在,他留人被烧毁的古城堡中就有马帮的驿站。我们祖辈,包括我自己都曾亲眼看见过马帮从这里经过的浩浩****的场面。我们他留人的历史上对此也曾有过记载。甚至有人说,我们的古城堡就是用马背驮出来的。其次,他留人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因为茶马古道,当年的汉族马帮从这里经过,汉族马帮的赶马人与当地的土著女子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也有的说是在此留守的汉族军人与当地的土著女子的结合,繁衍出他留人。总之,历史上的诸多变迁才使得他留人出现了如此特殊的婚姻,外来民族很有可能就是茶马古道上走动的民族。
笔者:您认为他留人中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是什么呢?
蓝绍增:我觉得是青春棚了。青春棚是他留人中最独特的婚姻制度,充分肯定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青春棚最后的成型虽然是汉族的一夫一妻制,但其过程明显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充分肯定了女子的作用,给女子择夫很大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让女子坐在棚内,来挑选心仪的男子。其形式是母系社会典型的标志,有学者对这样的婚姻状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母系制度向父系制度过渡的中间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