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三、《趕馬調》的文化內涵

字體:16+-

茶馬古道雖然逐漸荒蕪,但傳承至今的《趕馬調》依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成為馬幫音樂文化中最為凝練的標識性音樂。它的文化特征大致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趕馬調》是最直接的茶馬古道音樂事象。茶馬古道是一條流動的、動態的線路性課題,這樣客觀的地理條件注定其線性音樂文化的研究:“中國大型線性文化遺產的特點是線路漫長,體量龐大,內容豐富,影響廣泛。”[20]茶馬古道蜿蜒曲折上千裏,成千上萬個不同民族的趕馬人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在古道上奔走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被不同民族的趕馬人用歌聲宣泄出來,而民間歌曲又是任何一個民族或族群中最質樸、最直接的音樂表達方式,它與茶馬古道的線條性特征可謂是殊途同歸,筆者沿著茶馬古道,找尋到第一個音樂事象就是《趕馬調》。

第二,《趕馬調》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漢族的民間敘事長詩,它包羅萬象,像是一部宏偉的史詩般作品,從中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情觀。而藏族的趕馬山歌雖然相對隱晦,但卻具有特指的寓意。藏族作為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佛教對於他們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無處不在的,這種信仰已經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即使在茶馬古道上,藏族馬幫也通過趕馬山歌、趕馬情卦表達著自己的信仰。更為重要的是,茶馬古道的終點穿越國境,到達印度、尼泊爾等地,印度作為佛教起源地,在藏族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能夠以趕馬到達印度為榮耀,這樣的信仰在茶馬古道這個特殊的道路上出現,是最好的詮釋,其意義已遠遠超出茶馬古道的初衷。

第三,以《趕馬調》這類民間歌曲作為主線,串聯趕馬路上的音樂文化,《趕馬調》具備了很好的“黏結力”。如果說漢族馬幫的集中音樂作品就是《趕馬調》的話,那麽,藏族馬幫的音樂文化特點絕非僅僅是趕馬山歌。正是通過藏族趕馬山歌的調查與研究工作,筆者發現了奔子欄的鍋莊舞及德欽縣的弦子。《趕馬調》以自身強大的凝聚力,粘連了趕馬路中其餘的音樂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