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二、《趕馬調》的音樂特征

字體:16+-

茶馬古道雲南段不同民族的《趕馬調》在音樂本體方麵,實則具有統一性特征,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音樂模式,可歸結為兩個元素:一,本民族曲調;二,茶馬古道的歌詞。這種模式呈現出來的《趕馬調》既具有不同民族、地域的個性特征,又具備了馬幫音樂文化的共性代表。

概括來看,漢族馬幫的《趕馬調》數量最多,曲調分布於不同地域;藏族《趕馬調》是以藏族山歌為主,深刻地反映了藏族人豪爽、灑脫、義氣的性格;白族《趕馬調》受漢族影響較重,無論是在曲調,還是在唱詞方麵,都與漢族《趕馬調》較為接近;納西族馬幫《趕馬調》呈現出以本民族曲調為基礎,兼容漢族、藏族曲調的風格。因此,筆者將選點地區《趕馬調》的音樂特征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趕馬調》是馬幫音樂中數量最多的曲調。民間歌曲無疑是傳統音樂中數量最為豐富、多產的音樂種類。無論是哪個民族,民間曲調總是滲入生活的點點滴滴,成為最直接、最快捷反映生活、心態的表達方式。由於曆史、民俗、社會等方方麵麵的原因,幾千年來的傳承與積澱,在茶馬古道這樣一個特殊語境中,孕育出數量眾多的《趕馬調》。

第二,《趕馬調》是茶馬古道上最具典型性意義的馬幫音樂。隻要提及茶馬古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茶、馬;隻要提及馬幫音樂,趕馬人首先哼唱的就是《趕馬調》。它的代表性特點,除了曲調、名稱、內容都與茶馬直接相關外,還在於其固定的語境。《趕馬調》的使用場合一般隻在茶馬古道語境中,而其他馬幫音樂,如德欽弦子、奔子欄鍋莊舞、彝族三弦等,它們並不專屬於馬幫音樂,隻是因為趕馬人的演奏與參與,才逐漸被融入茶馬古道上。

第三,《趕馬調》雖然數量眾多,但從音樂形態上卻形成了統一性特征。漢族馬幫中的《大趕馬》《小趕馬》,是漢族民歌山歌與小調的結合,歌詞大多直言不諱地反映出茶馬古道的內容;藏族馬幫的趕馬山歌、情卦,曲調的高亢、唱詞的委婉都是較為突出的特點,雖無明確的稱謂,但除了兼具漢族《趕馬調》之功能外,更加強烈、清晰地反映出藏族馬幫的人生觀、宗教觀等精神世界的內容。一個曲調自由奔放,一個短小精悍;一個內容隨意逗樂,一個內涵豐富,兩者同時出現在茶馬古道語境中,相得益彰地反映出藏族馬幫的內心世界;而納西族馬幫的《趕馬調》音樂形態上與本民族的“古淒”類山歌極為接近,演唱技法上也較為突出喉顫音的使用,成為趕馬路上獨特的演唱方法。這些音樂形態在縱向上都與本民族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在橫向上,也由於同處於茶馬古道的共同語境中,表現出相互連帶的關聯、影響。它們雖然隻是反映趕馬人心情的曲調,但卻體現出不同民族趕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宗教信仰等一係列觀念問題,以及從中可以看到不同曆史時期留在每個人身上的時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