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二、他留人小三弦

字体:16+-

如果说彝族的三弦与茶马古道有着外在层面联系的话,那么他留人的小三弦与茶马古道的联系,则更多地体现在其文化语境中了。小三弦是彝族他留人民间器乐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弹拨乐器。同时它也是青年男女之间用于谈情说爱的乐器,仅限于男子用在青春棚内。从形制上而言,小三弦由琴筒、琴颈、琴头、扭子等几个部分组成,一般都是由民间艺人自己制作。

图4-8 他留人民间器乐小三弦 摄影:张璐[21]

“全长为540毫米,琴筒长为80毫米,琴筒的正面用羊肚皮绷紧固定产生共鸣。三条弦均用马尾当弦,一弦用两根马尾,二弦用三根马尾,三弦用四根马尾,搓紧后,一头系扭上、一头牵于琴筒底部系弦处,定弦为C调或降B调的626。”[22]

从演奏上来说,他留人的小三弦演奏技巧难度较高,它需要手指灵活的移位以及讲究手与心的配合。一般为左手二指向下或向上滑音,三指起到打拍子的作用,右手一指按住琴秆,二指以弹(向下即为弹)、拨(向上即为拨)的演奏方式为主。此外,还有一种演奏技术,右手五指一关节按住码子,这样会发出两个声音。但它表现力极其丰富,尤其是它的滑音演奏,模拟蜜蜂扇动翅膀时的喜悦,其音响栩栩如生。小三弦并没有品,左手位置移动一点就会变音,有着一套细腻的调弦。因此,把握音高完全依靠长期养成的乐感。乐曲的开始一般都是从四根的低音弦或两根的高音弦,最后一个音落在低音弦上。

谱例4-13[23]:

演奏:蓝绍龙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3日

采录地点:云南省丽江市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采录记谱:张璐

这是他留人小三弦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曲调。小三弦形制小巧,音量也十分小,但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它独特的滑音奏法,发出嗡嗡作响声音时,形象生动地模拟了蜜蜂过江、扇翅的嗡嗡声,使人感觉蜜蜂就在耳边盘旋,可谓声声入耳,余音绕梁。

这三首曲调音阶调式较为简单,五声音阶,羽调式,多以三度音程为主。从所表达的内容上来看,曲风缠绵、抒情,多用于他留人独特的青春棚[24]内,从而表达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这三首乐曲连贯性较强,像是一部一气呵成的音乐故事,描述着青年小伙子从出发到来到青春棚,与女子相会这一过程内心世界的变化。

谱例4-14:

演奏:蓝绍龙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4日

采录地点:云南省丽江市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采录记谱:张璐

谱例4-15:

演奏:蓝绍龙

采录时间:2008年9月24日

采录地点:云南省丽江市六德傈僳族彝族自治乡他留山

采录记谱:张璐

综上所述,二者同为彝族的弹拨类器乐,却也在茶马古道上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演奏。彝族的三弦用途多样,《赶马调》反映的正是赶马路上自我解闷、调侃之心境,显得随意、多变、自由。而小三弦虽然也可在赶马路上弹奏,但它多是由于其特定的适用场合——“青春棚”,特定的用途——男子向女子示爱,注定了其表达内容的单一性、演奏技法的简单性。他留山作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青春棚中使用的小三弦也被融入马帮音乐文化中。

由此可见,在茶马古道上,除汉、藏马帮外,其他民族马帮也主动或被动地带着本民族特有的音乐事象走进了茶马古道,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帮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