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南方絲綢之路:雲南茶馬古道音樂文化研究

三、馬幫之共同信仰

字體:16+-

多種宗教信仰的並存,是長期以來由於本民族曆史、文化等多方麵原因所致。然而,當他們走進茶馬古道後,在共同的馬幫文化物質層麵、中間層麵以及心理層麵達到“共識”之後,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核心的凝聚力,這就是馬幫對於茶馬古道所形成的較為趨同的共同信仰,也是茶馬古道對各民族馬幫的吸收與包容。

各民族不同的馬幫漸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他們相信橋有橋神、路有路神、山有山神,對於沿途中的自然事物,都懷有敬畏的心態,乞求萬物保護馬幫的平安、順利。這樣的原始宗教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但凡在這條路上行走的人心中都有著這樣的敬畏。這正是茶馬古道在精神世界中對人們強大的凝聚力和約束力,也是人們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筆者認為,這是與茶馬古道特定的環境分不開的,也可以說,是在馬幫文化生活圈的影響下漸漸形成的精神世界。

圖5-6 馬幫路神、山神、橋神之共同信仰 攝影:張璐

宗教的形成由來已久,眾所周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神學宗教,早已具備了係統性的特點。但無論是神學宗教,還是原始宗教,實則都是源於人類對於未知世界的恐懼。筆者認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動物隻會安於當下,而人類總是關注未來,那麽,在對未來許多不確定因素之下,人心裏必然會產生出許多不安全感、不確定性,正是這樣的不確定性,為了慰藉心靈上的恐懼,促使宗教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而對於茶馬古道來說,這種對未來的不安全感、不確定性更為突出,使得茶馬古道與宗教信仰聯係也更為密切。這種聯係不僅表現在各自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上,更直接的也是體現在馬幫的共同信仰上。

一言以蔽之,在茶馬古道雲南段中,宗教信仰可概括為“多種宗教信仰並存、馬幫信仰同在”的局麵。如果說多種宗教信仰並存,還隻是停留在各自馬幫帶著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烙印進入茶馬古道的話,那麽,共同信仰的形成,則是茶馬古道繼對於馬幫生活圈之約束力後的又一強大凝聚力。馬幫文化的宗教信仰體現出這樣兩方麵特點,實則從文化內涵中傳達出這樣三方麵的含義:其一,橫向宗教信仰之間的影響與傳播。無論是納西族東巴教中受到佛教的影響,還是沙溪鎮“五老爺趕馬儀式”中體現出的白族與漢族信仰的融合,這些出現在茶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事象,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橫向範圍內的互相交流與影響。其二,宗教信仰對於茶馬古道的適應性特征。一個國家的宗教意識形態往往是千姿百態的,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曆史的56個民族之多的國家而言,宗教信仰的多樣化,無疑是文化政策開明、開放的表現形式之一。然而,茶馬古道卻奇跡般的“統一”了宗教信仰。如果說馬幫文化之所以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圈,是因為人們走上趕馬路後,要麵對太多共同的客觀環境,而不得不對茶馬古道做出妥協的話,那麽,茶馬古道給予宗教信仰的卻是極大的平台與空間,在各自宗教信仰固有不變的前提下,人們久而久之的形成了茶馬古道的共同信仰,這是主動的適應,是對茶馬古道的理解與尊重。其三,從反方向映射出茶馬古道的包容性特征。這是一條海納百川之路,引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理論,“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馬幫在走上古道之後,正是經曆了這樣一個適應的過程。真正能夠留在馬幫路上的人、音樂、文化,必然是經過了生活、經濟、精神、心理等方方麵麵的考驗,才由一個局外人變成了馬幫音樂文化的局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