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在中央音乐学院已渡过了11个春秋!
从2001年入学,我完成了本科五年的学习,取得了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于2006年入学硕士研究生,三年后取得了音乐学系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的硕士学位;于2009年入学博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对于我而言,这11年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我清楚的记得周青青老师在一次课堂上曾这样说过,硕士或是博士的毕业,并不是意味着学业的终结,相反,它才是你学业、事业的开端。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尽我所能,终于在三年后的今天,顺利的完成了我的博士课程及这篇毕业论文。
自己给自己的辛苦不是辛苦,而是幸福。我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进行着我的学习、田野采风、案头分析等工作。还记得在大理弥渡县凤仪镇,《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的作者马存兆老师,为了让我更深刻的体会茶马古道的含义,他以近六十岁的年龄带着我和我的父亲一起行走在凤仪镇昔日崎岖曲折的茶马古道上,让我拍下了照片。我们足足走了四个小时的山路,一月份的云南,天气潮湿而寒冷,但我却大汗淋漓,这样直接的身体感受让我第一次明白了茶马古道的艰辛;还记得在中甸,零下四五度的天气,让人浑身打颤,天气、海拔的不适应使得我发起高烧,但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必须坚持寻找古道踪迹;在中甸的十二阑干,当我战战兢兢地行走在连飞鸟都闭着眼睛才敢飞过的险峻山道时,我也明白了赶马人口中所说的自然界的惊险;还记得在奔子栏镇,对达瓦老人的采访,使我欣喜若狂,他是我所采录到的十二位赶马老人中唯一的一位大马锅头,收获的喜悦,使我忘记了一切烦恼和困难;在德钦县,其海拔高度已与拉萨相差无几,甚至某些地方还略高于西藏,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呼吸不畅,在德钦县文化站工作人员李娟的引导下,我们走了近三个小时的古道山路,在万籁俱寂、凄凉无比的石崖上,我看到了历史上途经这里的藏民们和赶马人刻下的宗教图腾;在德钦县佛山乡溜筒江村的溜筒江古渡口,看着昔日的钢索,想象着当年马帮们在吊索上望着滔滔不绝的澜沧江水溜江的情景,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奈和恐惧。
田联韬老师在我求学期间,对我的耐心帮助及支持,给了我这个当时刚刚踏入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习的初学者莫大的鼓舞。尤其是在我博士论文选题时,他给予了中肯的意见,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断的给我信心,时时关心着、鼓励着我努力完成论文。张伯瑜老师也曾经说过,写作论文首先得自己快乐,倘若自己都无法做到快乐,那么写出来的就一定不会让别人快乐和满意。在我的博士论文即将付梓的今天,回想起在茶马古道上采访马帮音乐的情景,虽然很苦,但我非常快乐。
当然,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和云峰教授。从2004年大学四年级时我即师从于他,在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顺利的完成了本科艺术管理专业的学习,也正是在这两年,我开始关注并迷上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这个专业,2006年、2009年,我分别考取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师从于和老师,在硕士和博士的六年期间,我从一个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的状态到今天痴迷的状态,和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专业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在选题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加深我对课题的理解。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不断的督促我,耐心的指导,无论是方法还是写作细节,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使得我顺利的完成了硕士、博士论文。除此之外,还要感谢我师母巩海蒂老师。巩老师对于我生活的悉心照顾,总是对我嘘寒问暖,让我倍感亲切。这十余年来,与和老师全家的愉快相处,让我不仅在学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全因和老师及师母的疼爱有加,在此,我向和老师及师母表示深深的感谢!
除此之外,深深的感谢在田野调查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们。他们是沙溪镇的杨惠铭老师,他给我提供了很多方便,并赠送我书籍,并向我提供沙溪镇五老爷赶马仪式的相关录像资料;我要感谢弥渡县的李毕老师及其母亲李彩凤老人,李毕是当地文化站的站长,他近年来主要从事弥渡县的文化宣传工作及为他母亲的演唱进行策划,母子二人对茶马古道的音乐很感兴趣且有一定的研究,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弥渡县的相关歌舞资料,而且帮我找到了身居弥渡县黄矿村的彭语,使我在马帮音乐的调查中迈好了第一步;我要感谢云南社会科学院的李旭研究员,是他不厌其烦的与我交流茶马古道上的文化和马帮的故事;感谢密祉乡的石老师、德钦县文化站的斯朗伦布与李娟、奔子栏镇文化站站长斯那品促,奔子栏镇藏族巴邦老师,他精通藏语、汉语,在我对奔子栏镇的田野调查中,一直陪伴左右,充当我的翻译。感谢那些被我一遍遍讨扰的赶马老人,他们是汉族的彭语、李信、杨保祚、纳西族的李能章、宣绍武、藏族的达瓦、培促、扎巴、把三、白族的李德明。同时,也要感谢那些或许还是莫名其妙却已接受了我的采访的赶马人亲属及后代!
我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感情太深了,这所学院几乎记录了我整个青春、整个学习生涯。从18岁入学,到29岁毕业,11年,何其长,又何其短。最后,我满怀深情地对我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说声谢谢!谢谢母校十余载对我的培养、呵护,谢谢在学业上关爱和帮助我的每一位老师,无论将来我身处何地,从事怎样的工作,我都永远不会忘记母校,不会忘记各位老师对我的殷切厚望。我将以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结束作为新的起点,满腔热情的去攀登我人生的下一个新的高峰。
最后,特此说明,我于2012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由于本人时间、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和缺点,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见谅,批正。此著作是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整理后而成。此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的资助成果,项目编号:SKZZX2013086。
张璐
2014年4月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