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字体:16+-

一、课题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李旭著:《藏客:茶马古道马帮生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茶马古道编委会:《又见茶马古道》,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3.杨惠铭著:《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古集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亮炯·朗萨著:《恢弘千年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寻幽探胜》,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李旭著:《九行茶马古道》,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沈生荣主编:《图说晚晴民国茶马古道》,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7.谷维恒编著:《茶马古道》(中英文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夫巴编著:《丽江与茶马古道》,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9.木霁弘著:《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0.邓启耀、廖明君著:《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1.景宜(白族)著:《茶马古道和一个白族女人》,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2.景宜(白族)著:《茶马古道》,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3.刘光平编著:《沙溪:茶马古道惟一的集市》,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4.边人主编:《丽江:茶马古道的活化石》,外文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5.木仕华主编:《活着的茶马古道重镇丽江大研古城——茶马古道与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6.赵汉兴著:《马帮走过天堂》,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7.《茶马古道》编辑部编著:《茶马古道》,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007年第三版。

18.马存兆编著:《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9.亮炯·朗萨、钟键著:《茶马古道》,外文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0.先燕云、高志强、徐晋燕、陈锦著:《寻找茶马古道》,广东旅游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1.王明达、张锡禄著:《马帮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2.李旭著:《茶马古道》,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

23.龙安志(作者)、张晓梅(译者):《与神山对话:云南茶马古道之行(附光盘1片)》,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4.云南省茶马古道研究会编:《茶马古道》,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25.冯进文 摄影:《行走在茶马古道》,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6.杨福泉著:《西行茶马古道:滇藏之路探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7.李旭著:《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中华书局,2009年第一版。

28.金开诚主编、王忠强编著:《千年茶马古道》,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29.孙才杰著:《藏茶坊:一部让你了解茶马古道的传奇史诗》,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二)期刊、杂志类

1.李旭:《滇藏茶马古道的宗教文化》,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2.镜湖:《茶之源与茶文化的传播》,载《思想战线》1995年第4期。

3.申旭:《滇藏茶马古道论略》,载《西藏研究》1998年第3期。

4.和开祥讲述、习煜华整理:《马的来历》,载《西藏人文地理》2000年第1期。

5.张文敬:《边坝“茶马古道”记事》,载《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8期。

6.格勒:《“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载《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7.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载《西藏研究》2002第4期。

8.罗莉:《依托“茶马古道”黄金旅游线建立藏、川、滇“大三角”藏区旅游经济圈》,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王川:《“茶马古道”旅游品牌打造的思考》,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0.罗世伟:《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放现实意义》,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朱丹、郭笑笙、季征、龙建民:《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载《云南日报》2004年。

12.陈应国:《祥云古驿道》,载《云南政协报》2004年。

13.张静红:《田野合作中的期待:怒江茶马古道上的一次影视纪录分析》,载《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第3期。

14.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5.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载《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

16.赵闵闻:《茶马古道:仍在流动的历史》,载《中国民族报》2005年。

17.余灵杰:《茶马古道在这里延伸》,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8.杨绍淮:《雅安边茶与川藏茶马古道》,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19.叶永新:《关于“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4期。

20.翟辉:《茶马古道双镇记——兼论传统城镇的保护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05年Z1期。

21.张怡:《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载《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22.熊燕:《茶马古道上的宗教文化交流》,载《今日民族》2006年。

23.张永国:《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载《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2期。

24.陈保亚:《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载《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25.周智生、李伟:《茶马古道发展启示与西部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26.张洁、杨桂红、阮冬梅:《云南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载《资源与产业》2007年第3期。

27.陈世松:《茶马古道上的移民文化积淀》,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28.韩海华、周斌星:《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之路》,载《茶叶》2008年第3期。

29.任新建:《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载《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2期。

30.敏塔敏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第4期。

31.刘建峰、张洁、王桂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云南茶马古道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载《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32.阳耀芳:《茶马古道的历史研究与现实意义》,载《茶叶通讯》2009年第1期。

33.周云水、魏乐平:《略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文化涵化——基于对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的田野调查》,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4.王华峰:《茶马古道今何在》,载《森林与人类》2009年第2期。

35.刘小方:《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载《旅游论坛》2009年第2期。

36.王开林:《文化甘旅:茶马古道行》,载《海燕》2009年第4期。

37.张新科、樊凯、李芳菊:《浅谈云南茶马古道沿途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云南剑川县沙溪寺登街为例》,载《殷都学刊》2009年第2期。

38.余敛明:《云南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现状与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第4期。

39.杨杰宏:《反思与争论:现代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

40.王丽萍:《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7期。

41.王丽萍、秦树才:《论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文化交融及其发展途径》,载《学术探索》2010年第4期。

42.杨宁宁:《论茶马古道的文化内涵》,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3.王一意:《茶马古道上的康定锅庄》,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44.陈保亚、孔江平、张猛、杨海、潮汪锋:《超越极限:茶马古道大环绕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行走和命名20周年纪念考察》,载《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12期。

45.杨福泉:《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载《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6.李刚、李薇:《论历史上三条茶马古道联系及历史地位》,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47.陈保亚:《论丝绸之路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8.陈安强、陈学志、王小琴:《作为族群文化交融互动的线性文化遗产——以中国西部松茂茶马古道为例》,载《前沿》2011年第7期。

49.熊元正:《马帮与锣锅、铓锣》,载《西部风景线》2011年。

50.陈波:《媒介形态中的茶马古道——比较纪录电影《德拉姆》与电视专题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载《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二、相关课题的参考文献

1.阳春:《巴塘弦子舞》,载《中国民族》1962年第7期。

2.德钦县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编:《邦锦花儿开了——德钦藏族弦子、锅庄词曲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

3.《藏族文学史》编写组:《藏族文学史》(上、下册),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4.《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纳西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史襄哉编者:《中华谚海》,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6.德钦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德钦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7.王文长:《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载《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8.马戎:《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9.孙宝萝:《论藏族弦子舞蹈音乐》,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1.王化新、周荣新主编:《丽江青春棚——彝族他留人婚姻习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2.和少英主编、王正华副主编:《云南特有族群社会文化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13.张霞:《走进藏乡 感受藏语——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藏语使用情况调查》,载《今日民族》2006年第12期。

14.肖华:《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6年第10期。

15.郭桂玲:《巴塘弦子》,载《四川党的建设》2007年第4期。

16.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的表现形式》,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载《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18.康·格桑梅朵:《巴塘弦子——藏族农耕文明孕育的轻歌漫舞》,载《音乐探索》2009年第4期。

19.周帆:《藏族“锅庄”舞蹈的审美特征》,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20.汪桂花:《藏族锅庄舞的特点及价值邹议》,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21.李志农、陆双梅:《多偶婚姻:传统与生境下的理性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奔子栏村为例》,载《思想战线》2009年第4期。

22.李志农、陆双梅著:《奔子栏藏族锅庄歌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3.简波、齐莹:《藏族锅庄舞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开发》,载《文化·视野》2009年第7期。

24.陈爱华、邓通图:《论藏族锅庄舞的文化特征》,载《发展》2010年第10期。

25.郭璐璐:《藏族巴塘弦子艺术特征探析》,2010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26.伍国栋:《音乐形态 音乐本体 音乐事象——与研究生讨论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关键术语》,载《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3期。

27.何廷艳:《浅析锅庄舞的形成历史》,载《西安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28.扎史此姆:《奔子栏锅庄的艺术特点》,载《民间音乐》2011年第2期。

29.杨岭多吉主编:《中国首届藏族弦子热巴艺术高峰论坛》(论文集),四川省藏学研究会,中共巴塘县委、县人民政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2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