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天人之際:反思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方式的轉換

第二節 大數據分析方法在文學研究中的應用:一個例子

字體:16+-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讓讀者對大數據方法在文學相關研究中的運用有一個具體的感知,這一部分我們首先介紹一個較新的研究成果,陳冬華、李真、楊賢和俞俊利的論文《詩歌、道德與治理——基於唐代科舉的量化曆史實證研究》。這是四位經濟管理類學者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對古代文學發展如何改善社會文化、推動社會進步進行研究所得出的成果。在他們的論文中,四位學者試圖回答詩歌在推動古代社會治理方麵所起的作用。具體地,他們強調“良政必賴於良治,而良治必不能脫離美德。道德既為治理提供願景,基於道德的教化亦為治理提供良器。忽略個人道德水準的差異,將人抽象成經濟學中的同質的自利人,對於治理學研究不僅是誤導,而且是有害的。然而,在治理中的個人層麵,道德度量之難,常使人望而卻步。因此,是否可以在合理成本上度量個人道德品質,對於治理理論的構建及其應用,具有極重要之意義。中國的文化傳統認為,‘詩言誌’,詩歌可以反映作者的誌向,而誌向是隱蔽情操下的個人內在效用函數。有據於此,本文提出研究的問題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造詣是否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詩人的道德品質。唐代的科舉製度中要求考察應試者的詩作水平,作為官員選任的重要權重。本文嚐試以唐代作為研究背景,以官員作為研究對象,對於上述問題展開一次曆史之實證考察,統計結果支持了詩歌造詣與個人品德之間的正向關係。”[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