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天人之際:反思新時期古代文論研究方式的轉換

二、理論構建和邏輯推演

字體:16+-

四位學者想回答的問題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他們的落腳點是社會的治理與進步,而他們的出發點則是詩歌這一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元素。從社會科學的視角來看,他們關注的“應變量”(也就是需要學者去解釋的維度)是社會的治理與進步,而“自變量”(被用來解釋現象的那些因素)是詩歌,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詩歌上的造詣。這樣一個跨學科的研究問題恰恰和本書的主題相吻合。本書所致力於挖掘的古代文論文本的獨特意義,就體現在溝通天人的理論話語對文學、繼而通過文學的發展對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上。而陳冬華等人的這篇論文,恰恰從一個具體的視角回應了本書的核心問題。具體而言,如果我們認為詩歌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文學發展的一個指標,那麽社會治理的好壞可以看作是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一個指標,這篇論文的核心觀點正是本書核心思想的一個具體表現。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治理”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但是關於治理的研究卻僅僅停留在經濟(如市場機製的治理)和政治層麵(政商關係、製度設計)等層麵,比如,有人認為,製度可以彌補社會的缺陷,民族的進步是製度完善和統治有方的結果,社會的變革可以通過法令來實現。少有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社會學家從文學層麵來考量社會治理。正如作者所言,文學在社會和文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就像“靜水流深”[8],潤物細無聲,而其影響卻極為深刻。如果忽視了那些隱性的力量,我們在理解各種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時候往往就會發生偏差,出現錯誤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解讀。在認識到文學的發展可能會對社會文化產生重要影響的同時,我們也進一步發問,如果文學的發展確實對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這背後的機理到底是什麽?是什麽樣的機製讓文學發揮著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陳冬華等認為,隱藏在社會治理的無形力量背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而文學的發展,恰恰可以通過改善社會參與人的道德水準而改善社會文化和社會治理的水平。正如康德所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9]。道德不隻是人類自我發展的需求,更是社會發展和治理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因此,促進社會道德的不斷進步就成了文化發展和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關鍵命題。在我國古代科舉體製下,對整個國家而言,如何選拔出道德水準較高的個體參與社會管理和治理,至關重要。陳冬華等認為,詩歌的造詣可以用來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因此,最初的科舉體製下以文學包括詩歌的造詣來選拔官員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善治提供了保障。這樣的邏輯跟我們通常所說的“詩言誌”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