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露清聲:一個人的音樂趣味

鍵盤好聲音之布寧——神秘的詩人

字體:16+-

出生於1966年的俄羅斯鋼琴家斯坦尼斯拉夫·布寧是鼎鼎大名的俄羅斯鋼琴家、教育家涅高茲的外孫。1985年,布寧在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上奪得桂冠,從此受到全世界關注,但是,他卻沒有將長久活躍在鋼琴獨奏舞台上作為自己畢生追求和努力的事業。1988年離開蘇聯後,布寧去往日本,像外祖父涅高茲一樣開始專注於鋼琴教育工作,在日本川崎開始屬於自己的事業,建立了鋼琴藝術研究中心。從獲獎蜚聲世界到移居日本,布寧在十幾年時間中舉辦的音樂會數量並不算多,唱片產量也不是很高。甚至很多年消失在國際鋼琴舞台上。人們稱他為“神秘的鋼琴詩人”,“神秘”二字,來自於布寧深居簡出的生活方式和他對音樂和事業的態度,再加上與眾不同的外貌——清瘦頎長,戴一副大眼鏡,著裝總是顯得呆板,一種複古、憂鬱的氣質籠罩在他身上。他本人沉默寡言,他的音樂亦沒有雍容華麗的氣質,似不食人間煙火一般,悠悠然而絕俗。每次聆聽布寧,都會有種錯覺,音樂與世俗相隔兩界,互不相幹。

我們現在不是很輕易就能看到布寧的現場演奏,他也不在人們聚焦的最火熱的古典音樂家行列之內,但是人們總會經常提起他,想念他的音樂,對他的演奏津津樂道。布寧無疑是曆史上最佳肖邦演繹者之一,對於血統純正、家學深厚的他來說,先天的稟賦與積澱無人能及,浪漫情感深入他的骨髓,不用刻意學習理解,他便可以通靈似地知道作曲家的所想,知道什麽是正確的肖邦。1987年,德國慕尼黑夏季鋼琴音樂節上,布寧在獨奏音樂會中演奏肖邦和德彪西的作品,後來音樂會實況被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很多人慕名而來,也是從這張DVD裏真正認識布寧並對他著迷的。我並不覺得布寧的演奏在視覺效果上有何動人之處,他通常戴一幅大眼鏡,頭發擋住鏡腿,鏡框“掛”在瘦長的臉上,手指有些幹枯,演奏時手部動作很大,跳音做得極其誇張,而連音又相當纏綿悱惻。我個人並不太喜歡他彈奏時手腕和手掌的樣子,但是,音樂可以說明一切,也可以征服一切,它無可辯駁地為布寧證明了其大師的地位與品位。這場音樂會的上半場是六首肖邦作品,包括一首夜曲,兩首早期的即興曲和三首瑪祖卡。布寧的肖邦不需要時間的錘煉就有恰到好處的浪漫。在肖邦的《夜曲》作品27號的二首中,布寧在演奏時很喜歡將左手低音的伴奏部分與右手的旋律稍稍錯位,旋律有時拉得很長,再緩緩流出。他善於用樂句速度的伸縮變化營造氣氛,從來不拘泥於刻板的節奏。布寧開始采用和緩的速度,右手的旋律總是姍姍來遲,就像月光撥開雲層,終於透射出皎潔的光;又像風穿過樹林,被枝枝丫丫牽絆住,但是最終,還是自由吹到花園中。單純的浪漫很快會讓人感到乏味和疲倦,所以,除了這些飄渺景致以外,布寧也在很多地方給出了堅定的強音,有了準確的支點,音樂被支撐起來,變得飽滿而立體。人們常說布寧演奏的肖邦最能塑造神秘感,可能就是因為音樂既有“神秘花園”的景色,又向未知處延伸,仿佛通向另一個別樣世界的小徑。還有兩首《瑪祖卡》也不能不提,我幾乎認為它們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瑪祖卡》,讓人激動得不能自已,想要伸出雙手擁抱這份原汁原味的熱情。即使不能,那麽觸碰一下,也會有深深的滿足。“顛簸”似的節奏流暢自然,它們是自由的舞蹈、民族的情懷直接在血液裏留下的印跡,是任何一個後天的學習者使盡渾身解數都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