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露清聲:一個人的音樂趣味

鍵盤好聲音之萊昂斯卡婭——我心自天然

字體:16+-

萊昂斯卡婭生於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受到家庭影響,從小學習鋼琴,11歲第一次登台亮相即與樂隊合作演出, 16歲舉辦獨奏音樂會。隨後她就讀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並在多個國際比賽上獲獎。萊昂斯卡婭同時擁有天賦與幸運,畢業不久,她就有機會與著名鋼琴家裏赫特一起演出雙鋼琴作品,後來,二人不但很多次緊密合作,也成為很好的朋友,萊昂斯卡婭從此開始了輝煌的職業生涯。

今天,萊昂斯卡婭已經成為活躍在舞台上的“神話”人物之一,她幾乎與世界上所有著名交響樂團都有過合作,在女鋼琴家中,她所掌握的協奏曲無論是範圍還是數量都數一數二。不僅如此,她為人態度隨和友好,很有“人緣”,受到指揮、樂團的歡迎,錄製的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肖斯塔科維奇《第一鋼琴協奏曲》等作品也經常被愛樂者作為經典提起。萊昂斯卡婭曾經在2001年來北京開過獨奏音樂會,但是,我真正“認識”她的時間並不長。說不“認識”她,並不是我不知道她的名氣——目前定居維也納的她已經成為諸多音樂節炙手可熱的角色,走到哪裏,都有狂熱的粉絲跟到哪裏,從1979年薩爾茨堡音樂節開始,琉森、維也納、慕尼黑、漢堡等地的音樂會中經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我原來一直聽她的協奏曲,但是單從協奏曲的表現,很難真正感受一位鋼琴家的全麵氣質,我並不認為自己能通過這些樂隊作品了解她的風格。直到最近,偶然一張萊昂斯卡婭的舒伯特才讓我知道,我之前忽視她獨奏作品的唱片是何等遺憾,她是一位要絕對靜下心來仔細品味的鋼琴家。萊昂斯卡婭並不是用輝煌的職業生涯打動人,也不是用強悍的音樂震懾人,而是用隱藏在鍵盤後的深度俘虜人。在“惡補”她的獨奏唱片之後,我發現,在萊昂斯卡婭鍵盤作品的獨白中,才容易看見鋼琴家對待音樂的初心。可惜萊昂斯卡婭的獨奏唱片並不多,但任何一張都值得全神貫注,投入情感。鍵盤下仿佛有一片清幽的潭水,讓人沉湎於天空、樹木的倒影,不願走回現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