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二、能否靠教育培养出企业家

字体:16+-

既然有些民营企业的后代不具有接班的素质,而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希望将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潮流,即:民营企业创业者们希望通过教育而提升后代的素质,试图通过教育使其后代接班。《中华工商时报》的记者李富永对此做过报道:

“近日,上海出现了一个特殊培训班:‘企业新掌门人缔造营’。这个‘缔造营’由于培养的是‘企业新掌门人’,所以学费不菲,两年学期80万元,比名校的MBA、EMBA学费要昂贵得多。一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缔造营’的主办方是慧泉国际,其校长是陶瓷制造企业亚细亚集团的元老苏建诚。苏建诚一直对民营企业接班人的问题很感兴趣,他认为未来5~10年,许多民营企业将因无法解决接班人问题而消亡。推出该培训班,就是‘为企业提早培养人才’。‘缔造营’的责任就是‘救济富人’。因为民企接班人不仅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近年来,围绕‘接班人’的各类培训可谓眼花缭乱,什么‘少帅班’、‘未来老板班’、‘民企接班人孵化班’……不一而足,反映了广大民营企业对合格接班人的殷切需求。

已经顺利交班的方太厨具公司董事长茅理翔,并没有赋闲,而是创办了‘宁波家业长青民企接班人专修学校’,日前已经培养出了‘黄埔一期’,年龄多为‘80后’。据说‘少帅’们对接好‘老帅’的班并使企业家业长青永续发展更有信心。宁波人和机械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许建光说,洛克菲勒、福特、杜邦这样的百年老店也会在中华大地出现,若干年后本班学友中完全可能有人‘指点江山’,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新一代翘楚。”[3]

但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能否培养出企业接班人?这里有一个对教育功能的看法问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无限度夸大教育的功能,教育只是一种具有开发功能特点的人类活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具有某种天赋的时候,教育才能将它开发出来,如果一个人没有某种天赋,教育是无能为力的,是开发不出来的。天赋对人能力有决定性影响。这不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因为天赋的背后是基因,基因是物质的。当然,强调基因的重要性也并不是宣扬人种主义,因为人的基因排列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有的人父母很聪明,而孩子却笨一些,因此,我们强调天赋对人能力的影响,既不是宣扬唯心主义,也不是宣扬人种论,而是强调天赋对人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实际上,天赋的这种作用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例如,为什么在同等教育条件下,有人能考上北大清华,而有的人却连一般大学都考不上?这实际上是天赋在起作用,与后天的教育无关。因此,企业家所应有的天赋,实际上靠教育培养似乎不可能。这种情况,也得到现实的证实。“2004年秋,浙江大学为在校的家族企业子弟开了一个‘少帅班’,29名学生中有26人的家族企业资产在百万元以上,高的近亿元。但出人意料的是,‘少帅班’学生毕业后,竟无一人回家协助父辈二次创业。这充分说明,在‘父子不同心’的情况下,把企业交给子女,并不是上佳选择。”[4]

在企业家的培养问题上,我们既不能无视教育的开发作用,也不能无限度地扩大教育的作用,而是要科学地对待教育的作用。有些人确实有作为企业家的天赋,具有作为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因而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开发功能,加强对他们的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他们加以培养和提高。但对于确实不具有企业家天赋和素质的人,即使让他们上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也很难使他们成为企业家。在此问题上,我们应尊重孔子所讲的“因材施教”的古训。

对于民营企业创业者能否通过教育培养出接班人,工商时报记者李富永有一个详细调查,从中可以看出许从问题:

“与父辈创业时十足的江湖气相比,接班的‘民企少帅’们更多表现出现代知识型色彩。他们年富力强,所受的教育更为规范。许多接过权杖的‘民企二代’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然他们有着更为优越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却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辛与曲折。尽管接受了新思维,拥有了父辈们无法企及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也不缺乏创业**和勇气,却依然缺乏创业守业的经验、虚怀若谷的谦逊、低调为人的品格。相比他们脚踏实地的父辈,他们可能更浮夸、更自我。

慧泉国际的副董事长李秀芳表示,国内民营企业大多为家族企业,接班人一直是一个难题。他们集团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民营企业家第二代都有‘不负责任’、‘不诚实’等15个人格误区。由于他们普遍缺乏父辈的奋斗历程,即使部分人学历很高,但为人处世等方面还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