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直在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表的统计公报,2003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090美元。而由国际经验可知,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突破了1 000美元的门槛以后,该国的消费结构就会升级,人们消费的基本方向由满足温饱转向享受和发展,从而会增加对住房、汽车、高科技电子产品、旅游产品、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以及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在2002年和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 029.88元和6 510.94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 834.31元和1 943.30元[1]。在人们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以后,不同产业之间的盈利机会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企业投资的方向也相应变动,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相应升级。
产业的升级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汽车业和房地产业等一批产业的蓬勃发展上。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以后,私人购车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这是促进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为325.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90.9万辆,增长幅度为38.81%,2003年我国汽车工业的产量为444.37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19.27万辆,增长幅度为26.85%[2]。汽车工业不仅产值在不断增加,而且产业效益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对于住房的消费需求和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见表1)。房地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
表1 近三年来房地产业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新华在线网。
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对于钢材、水泥和电解铝等原材料的需求,同时也拉动了相应上游原材料能源产业和下游服务行业的发展。当跨进人均收入1 000美元的门槛以后,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相互作用,两者螺旋式的上升,从而共同推进了宏观经济的加速发展,这种纯市场因素是构成此次宏观经济过热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纯市场力量在此次宏观经济过热中所起到的拉动作用,然而政府部门的力量才是导致本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原因。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各地政府纷纷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档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政绩考察的压力,但是它们却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开办国有企业或是开展新的投资项目了。因为在已经开放的竞争领域中,国内的民营企业都已颇具规模,政府新建的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和这些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进行竞争。所以,摆在地方政府部门面前的唯一选择就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开展市政建设工程。另外,某些地方政府非常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应的政府官员可以从中获取寻租的机会。在当前的社会监督机制还不甚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开展低等重复建设,通过投资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建设,获得更多的机会从中渔利,中饱私囊。这两方面重要原因共同促成了政府部门的投资过度。
然而很多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能力却非常有限,但是即使这些政府部门面临缺乏资金的实际情况,它们仍然各尽其能地筹措资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投资活动。另外,除了地方政府自身进行的直接的投资活动以外,它们还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投资活动,吸引其他企业扩大了投资。可以说,政府部门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拉动了本次宏观经济过热。
第一,政府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和征用权是它们开展投资的重要依赖。
地方政府拥有土地的实际使用权和征用权,因此它们能够以非常低的土地价格从农民那里征用土地,农民获取的补偿在很多时候可以说只是象征性的。大批的土地转手就能够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或是其他企业,地方政府由此获取巨大的利差,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也就等于获取了大肆开展投资的资金来源。另外,地方政府也可以直接以极低的价格征用来土地,从而大大节约了开展投资项目所需的成本,也就可以顺利地开展更多的基础设施工程,满足它们的投资膨胀。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当土地被征用时,一旦应有价值被低估以后,不管它是被转手卖出,或是被地方政府自己作为投资所用,都相当于增加了地方政府本不应有的巨额财政收入。这就为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提供了可能,也就成为本不应有的推动宏观经济过热出现的因素了。
第二,地方政府部门仍会常常依赖银行信贷以获取投资资金。
货币供给M2在1998年到2001年这四年之间大约增长了74%,政府部门在银行体系中的净债务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1.6%,四年一共累计增长了581.4%,而企业在银行体系中的净债务年均增长速度是10.4%,四年的累计速度只有48.6%,信贷增长明显偏向了政府部门,企业部门获取的银行信贷支持明显不足。[3]
一般来说,除了一些特殊原因,政府部门不能够直接从商业银行贷款。那么,政府部门又是如何获取大量的信贷资金呢?政府部门绝大部分具体的基础建设投资活动,比如供水、电力、供气、电信和铁路等,都是由相应的国有企业所从事的。由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尚未完成,它们和政府部门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方政府设定投资指标或是发展任务以后,它们一般才是具体的完成者,所以在政府的投资活动中,它们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投资资金时,这些国有企业的资金也就无法到位,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而开展经营活动。由于国有企业的最大股东就是国家,国有的性质决定了国家的信用在其背后给予担保,所以,这些国有企业就可以扭曲地使用到政府信用,比较容易获取银行贷款。而且,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即使是商业银行在审批过程中出现某些困难,地方政府也能够给商业银行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帮助这些国有企业获取银行贷款。
可以说,在这些信贷活动中,虽然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其中,但是政府的信用却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信贷而不计成本地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多时候只是完成行政任务,投资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值对于它们的约束作用也不会很大,那么投资异常膨胀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的。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从事政府项目和政府工程而拖欠银行贷款的情况,并不只是个别现象。
第三,地方政府也希望最大可能地吸引到非国有企业的投资。
在当前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约束下,他们的目标就是发展地方经济,提升自己的政绩,因此,在设定国有企业的投资任务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制订具体的招商引资计划,吸引非国有企业在地方上的投资。
然而非国有企业都是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微观主体,它们的运行机制不同于国有企业,一般只有当投资项目有盈利可能时,它们才会予以投资。所以,为了吸引投资,很多地方政府都颁布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性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增加投资,而土地优惠政策是其中最为频繁使用的一种优惠手段。当企业可以用很低的价格获取土地时,投资成本无疑下降了很大一块,这样,一些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根本不会有获利可能的项目也变得极具吸引力,而且有地方政府在背后做支持,只要配合地方政府的投资需求,这些非国有企业就可以顺利地扩大企业规模,间接扩大了正常的投资需求。
“铁本事件”就是地方政府吸引民营企业扩大投资的一个案例。铁本公司仅以自身的两亿资金,能够绕开中央投资项目的审批,投资了一百多亿的大项目,如果背后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铁本公司是当地的利税大户,而且能够解决当地的部分就业问题,所以才能够得到地方政府关于资金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从而可以一路绿灯放行。而使地方政府可以甘冒风险违背中央政府规定的原因,无疑就是它们对于政绩的渴望。
第四,政府部门投资的示范效应也吸引了众多企业跟风涌入相关盈利领域。
由于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膨胀,大批基础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纷纷上马,由此增加了对于钢材、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的需求,煤、电、油、运等能源供给部门出现全面供不应求的情况。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扩张给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市场机遇,企业是市场经济这个有机体中最为基本的细胞单位,只要出现市场盈利机会,它们肯定不会放过。
在地方政府的“示范效应”和“导向效应”的影响下,众多企业也随之跟风涌入这些出现盈利机会的产业,它们的投资需求也跟着地方政府投资需求的扩张而节节攀升,共同导致本可避免的投资过度。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分析大致估量出政府部门力量在本次宏观经济过热中的大小。衡量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标志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而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政府部门的实际投资。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43 499.91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国有投资额18 877.35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40%,同比增长7.2%;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55 566.61亿元,同比增长27.70%,其中国有投资额21 661亿元,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98%,同比增长14.70%。[4]
表2 按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类型分类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新华在线网。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政府部门在推动本次宏观经济过热中的力量(见表3),在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可以说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推动的。而在更新改造投资中,中央项目更新改造投资额和地方项目更新改造投资额两项,在2002年分别为1 953.46亿元和4 797.09亿元,在2003年分别为1 915.96亿元和6 708.90亿元。房地产行业中,2002年房屋施工面积为304 428.15万平方米,其中国有经济占了63 874.61万平方米,2003年房屋施工面积为343 741.65万平方米,其中国有经济占了66 758.04万平方米。[5]
表3 按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渠道分类
资料来源: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新华在线网。
虽然我们无法精确地计算出政府部门在投资中究竟占了多大的比例,但是由这些数据可以大致分析得知,在本次投资需求迅猛增长中,政府部门的推动可以说成为最主要的原因。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这次宏观经济过热,政府部门应当负起最主要的责任。出于政绩的压力和腐败的动机,地方政府部门大肆进行城市规模扩张、提升城市档次,即使面临资金缺乏的现实,它们也毫不节制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开工了一批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从而拉动了投资需求。另外,它们大肆铺张地从事大量的低等重复建设而间接带动起来的各种投资,完全超越了成熟的市场经济必须的投资需求,成为导致这次宏观经济过热的最为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