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格局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就不能不从2007年讨论起。因为这一轮经济周期应该从2007年算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2007年我们的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国内价格体系全面上涨。
大家知道,通常经济学家分析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这就是价格。2007年国内价格的全面上涨,引起了我们各个方面的极大关注。经济学上通常把价格分解为三种价格,我们讲到价格问题的时候,通常指的是这三种价格的统一。
第一种价格就是消费品价格,比如食品的价格,服装的价格,家电的价格,等等。消费品价格指数在国际上被简称为CIP,通货膨胀这个问题是和消费品价格连在一起的,当消费品价格涨得过快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二种价格叫投资品价格,像钢材的价格,水泥的价格,铝合金的价格,等等,有时也叫生产资料价格,统一称它为投资品价格,国际上称之为PPI。如果投资品价格涨得过快,就会引发经济过热的问题,经济过热这个范畴,是和投资品价格连在一起的,如果投资品价格涨得过快,我们就会担心是否会出现经济过热。
第三种价格就是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主要指两种价格:一种是股票的价格,另一种是房产的价格。大家注意到,我国的CPI指数构成里没有包括房价,因为房产虽然是最基本的消费品,但房子可以保值增值,所以,国际上都把房产的价格统计在资产价格里,当资产价格涨得过快的时候,就会引发经济泡沫,所以经济泡沫的范畴是和资产价格连在一起的。
上述价格体系中的三种价格构成如果都上涨过快,就会带来各种问题。2007年以来国内相关产品价格基本上都全面上涨。首先,资产价格普遍涨得过快。2007年的三四月份,资产价格快速上涨,所以,当时我们很担心会不会出现经济泡沫的问题。等到了五六月份的时候,投资品价格也跟着涨上来,甚至有的投资品价格涨了80%。到了六七月份,我们担心会不会出现经济过热。再往后,2007年8月份的时候,专家判断,消费品价格不会上涨,但没有想到,到了第四季度,消费品价格也涨了上来。
由上述可见,2007年,我们相继经历了三种价格的全面上涨,上涨给我们带来了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经济泡沫的三种压力,这种不利局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出现。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过消费品价格比较快的时期,例如1984年到1996年这段时间,我们的消费品价格上涨到了两位数,最高的时候,到了19%。但是,这段时间的价格成因,主要是消费品价格上涨,所以,我们当时的主要压力是通货膨胀,因此,主要工作是反通货膨胀。第二次价格上涨是从2003年6月开始,主要是投资品价格涨,消费品价格没有涨,别的价格也没涨,所以,2004年到2005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解决经济过热的压力。
目前,三种价格力量一起上涨,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引发出三种问题,这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遇到的新问题。而且这三种价格一起上涨还会出现联动效应,比如,为解决某一种价格出现的问题,还会诱发另外一种价格上涨。
所以,我们认为2008年的经济环境是最困难的一年。
到了2008年5月初,我国价格总体趋势还是属于高价位运行状态。2008年年初我们曾预计消费品价格在2008年4月份会降到8%以下,其结果还是超过了3月份。投资品价格涨,有的价格开始出现翻番的状况,像前几天,有一种钢材两天时间涨了五百块钱,可见投资品价格涨幅仍然压力很大。
不过,资产价格,也就是房价和股票价格,好像有所稳定,而且开始下滑,像股票价格还掉到3 000点左右,许多人问政府为什么不救市?这涉及我们对资产价格判断问题。
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的股票价格,应该以2005年为基数,以上海股市为基点,正常的价格是每年涨1 000多点,那么2006年是1 000多点,2007年应该是3 000多点,2008年也就是4 000多点,最多5 000多点,这就是对市场的正常判断,但2007年市场涨得太快了,冲到了6 300点,因此,2008年市场必然要进行自我调整,经济规律一定会起作用的,价格要受到内在的强制性的调整,因而不是救市论。
有的同志认为,中国的房价应该以2005年为基础,希望每年的涨幅在5%~10%之间,差不多15~20年翻一番, 但2007年以来,差不多有的地方两三个月房价就翻一番,显然房价已经严重超出了上涨范围,因而涨幅必然会放慢,我们讲拐点,就是说房价的增长幅度要放慢,价格水平还没有下来,但也仍属于高价位运行状态。
也就是说,三种价格实际上都处于高价位运行状态,充其量是资产价格涨幅有一点放缓而已。因此,我们现在仍然存在着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经济泡沫的巨大压力。既然这三种价格力量一起涨,就要研究一下其上涨的内在因素。
有的同志认为,这次价格涨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第一种原因就是我们的需求增长太快,需求的过快增长引发了供不应求,供不应求所引发的价格上涨,我们叫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第二种原因就是企业的成本在短时期内快速上涨,企业成本的快速上涨,必然引发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这种因为成本上涨很快所引发的价格上涨,我们称之为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但是我认为,我们此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原因是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
因此,我们主要分析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这里讲的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实际指的是购买力,不是通常讲的需要。既然需求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需求上涨过快,一定是与货币连在一起的,就是货币供给太多了,因此,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一定是因为货币供给太多了,这必然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谁发货币,这必然同银行体系连在一起。因为货币是从银行里发出来的,货币太多一定与银行体系出了什么问题相关。
我们现在的银行体系又分为两种银行,一个叫中央银行,简称央行,我们国家的央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美国的央行叫联邦储备局,央行发行货币,就是我们的货币是从中央银行发出来的;另外一个银行就叫商业银行,像我国的工商行、农行、建行、招商行、民生行等,商业银行主要是经营货币,所以货币供给量太多,首先和中央银行有关系,那么中央银行怎么样发货币呢?
我们国家央行货币主要有两个路径构成。
一个路径叫再贷款,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给企业或居民贷款,当商业银行给企业或居民贷款没有钱贷的时候,他们有权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中央银行就要给商业银行贷款。当中央银行无钱贷的时候,中央银行就开动我们的印钞厂来印制钞票,货币(人民币)印出来以后,通过中央银行金库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给企业或贷给居民,这样货币就流向了社会。
第二个路径是外汇占款,也就是所有外汇流入中国,无论是日元还是欧元,或者是美元,这些外汇流入中国以后,在国内是不能流通的,在中国也不能用外汇来买东西。所以这些外汇流入中国以后,必须要在中央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中央银行要用人民币收购这些外币,中央银行用人民币收购外汇放在中央银行,叫外汇储备,相应地,相当规模的人民币就流向了社会。
通过这两个路径,人民币就大量流向了社会,那么这次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人民币供给多于需求)是指哪个路径多发了呢?虽然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再贷款增加了流向社会的货币总量,但实际上,引发这次货币多发的是外汇占款这个路径,外汇占款比例太大,大量货币供应流到社会上,引发了需求上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2006年年底的时候,我们统计这两个路径的人民币流量,其中,再贷款多流出来3.2万亿元,外汇占款为2.9万亿元。再贷款发行货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外汇占款是被动型的发行,只要有外汇流入中国就要收购它。这两个路径中外汇占款几乎接近货币供给总量的一半,所以,这次我们的货币供给过剩,主要是外汇占款路径流出来的货币供给量太多了,引发了需求上涨很快,进而引发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因为流入中国的外汇太多了,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就越多,所以外汇占款太大的原因是流入中国的外汇太多了。
为什么流入中国的外汇太多了?主要是我们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了。什么叫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实际上是指外汇的收入和外汇的支出,简称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由两部分构成。一个叫正常性项目,就是指商品进出口贸易,如果出口远远大于进口,我们称为顺差,顺差标志大量外汇流入中国。另外一个就是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就叫逆差,逆差就标志着大量外汇流出中国,每年国家的进口和出口额大体相当就叫贸易平衡。我们国家在国际贸易这个国际收支的正常项目下,已经连续15年是顺差,也就是在进出口贸易中,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这两年尤为严重。2006年我们的顺差是1 700多亿美元,到了2007年竟然达到了2 300多亿美元,这标志着大量外汇通过进出口这个口径流入中国,我们已经是长期出口远远大于进口,外汇因此而流入了很多,这就迫使央行发行很多货币。
国际收支的第二个内容,叫资本项目。所谓资本项目就指资本在中国的流进和流出,如果国外资本流到中国流入的多,我们资本流出的少,就叫资本顺差,这就标志我们是资本净流入中国,表明大量外汇通过资本方式流入中国。如果我们的资本流出去的多,国外的流进来的少,我们叫资本净流出,也叫资本逆差,资本逆差就表明大量资本项目以资本的方式流出中国。两个差不多就叫资本平衡。我们现在已经连续16年都是资本净流入国,是资本顺差,2006年流进来700多亿美元,2007年超过了1 000亿美元,这些外汇通过资本项目流入我国,迫使央行发行人民币收购。结果是货币太多,需求上涨过快,导致物价上涨。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货币多发,主要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引发了外汇占款太大,最终导致了人民币多发。货币供给多了,当然需求就上涨太快,最后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中共十七大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国家经济发展要追求两个平衡:一个是国内经济平衡,一个是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经济就平衡不了,这次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外汇占款发行货币太多,国内经济开始失衡,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中央银行通过这两个路径(货币供给出口)发行的人民币,叫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现金。这些基础货币流向社会以后,就形成了货币供应量。所谓货币供应量就是供应到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可能比较细心的人会发现,我们公布的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供应量,差距很大,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基础货币。2006年我们再贷款是3.2万亿元,外汇占款2.9万亿元,加起来是6万多亿元,但当时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是36万亿元。所以2006年年底的时候,曾有一个经济学家讲,中国市场上有30多万亿元货币上蹿下跳,2007年股市不涨能行吗?那么为什么货币供应量会远远大于基础货币?因为基础货币流到社会上以后,有一个自我放大的效应,而且成倍地放大,所以把这个现象我们叫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与商业银行有关,也就是与经营货币的银行有关。因此, 2006年我国的基础货币是6万亿元,结果货币供应量是36万亿元,当年我们的乘数可能是6。所以货币多了,与两个银行体系都有直接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与中央银行的相关。当36万亿元释放到了社会上,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呢?有一个数据可以衡量它,那就是货币需要量,货币需要量,就是一定时期内我们经济发展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当这个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差不多的时候,这就叫通货平衡,这时社会经济和生活状况处于和谐状态,那么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货币需要量,就叫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供给太多了。如果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要量,就是货币供给量不够了,叫流动性不足。
怎样判断货币多了还是少了呢?这里有一个指标体系可以告诉你,那就是价格总水平。如果社会商品价格总水平涨得太快了,就说明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货币供给太多了。如果价格总水平跌得太快,这就说明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要量。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标志着这两者关系大体相当。
现在的价格总水平体系告诉我们目前货币供给太多了,所以价格全面上涨。因为外汇占款过多,并且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还有一个放大功能,货币供应量也有个放大效应,所以,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了货币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