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國:難點與路徑

四、結語

字體:16+-

最近幾年我國的宏觀經濟一直處於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行態勢,貨物淨出口額增長迅猛。然而,需要警覺的是,我國企業一直所依賴的比較成本優勢正在逐步喪失,能源、原材料、勞動力、土地的價格不斷上升,國內市場環境存在著諸多不完善,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所有這些情況都說明,在高成本時代來臨後,政府和企業都必須立即進行新的策略選擇。

企業要從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生產方式,逐步引入、消化、吸收技術並最終掌握技術優勢,通過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來節約內部成本,等等。而政府也要盡量給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大力配合企業轉變生產方式,調整比較優勢,並升級產業結構,從以初級產品加工業為主轉向機械設備製造業為主,同時適當給企業減壓。然而,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地方政府絕不能以降低排汙標準來給企業減負,不能在宏觀經濟過熱時就嚴格執行這個汙染排放標準,而一旦企業成本上升、地方經濟增速放緩以後就開始弱化汙染排放標準的執行。為了避免重複歐美國家的先汙染再治理的老路,企業必須遵守汙染排放標準,這也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說明

這篇文章與董進合作,寫於2003年,但2005年才發表於《中國工業經濟研究》2005年第9期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5年第6期。這篇文章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上,來思考中國的經濟體製改革的。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提出了我國已進入到高成本時代,原有的低成本競爭戰略的思維,必須要轉變,這種轉變的方向是要逐漸過渡到以技術為優勢的體製。我是經濟學界較早提出低成本時代已過去,中國已進入高成本時代的經濟學者,也是最早探討如何應對高成本時代,如何構築技術優勢的學者。後來以此文章為基調,我曾出過一本書,名為《中國企業突圍》,由中國發展出版社於2004年出版。該書著重探討中國企業如何從成本優勢轉為技術優勢,實踐反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