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以上分析,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克服教育行政化倾向为起点,通过对教育资源成本分担机制、分配享用机制、组织管理机制、投向使用机制四个领域的综合性改革,彻底消除教育体系的行政化倾向,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市场化改革。
1.外部体制层的机制调整对策
教育的外部体制层改革主要包括成本分担机制设计与分配享用机制设计两项内容。从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看,无论是非市场化的欧洲模式还是市场化的美国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都采用了政府承担成本、受教育者公平享有教育机会的外部体制模式,这也是对市场条件下义务教育纯公共品性质的一种尊重和承认;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美国模式的市场化在运行结果上则明显优于欧洲模式的非市场化,因此,我国教育的外部体制层改革应当区分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分别加以推进。
(1)义务教育阶段的外部体制层改革。
基于前面的分析,历史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过度行政化导致的市场压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乱收费、择校以及农民工子女入学难三大难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具体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应当依据市场需求重新进行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其次,应当努力改革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承认合理的市场需求,正确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个体选择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的行为;再次,必须加大国家公共产品投资,改革义务教育拨款制度,使其真正面向受教育者,从而解决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问题。实际上,这一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消除行政化倾向并顺应市场需求特征,强化义务教育的监督约束机制,全力构建政府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受教育者公平享有教育机会的资源分配享用机制。
(2)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外部体制层改革。
非义务教育具有典型的准公共品性质,因此其外部体制改革应当符合市场条件下准公共品的基本运作规律;从实践看,美国的市场化模式在效果上显著优于欧洲的非市场化模式,基础教育的累积效应和家庭差异化需求的忽视是我国非义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原因,行政主导下的教育规模过快增长和行政化体系下教育资源浪费是我国个体成本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其改革应当以破除教育体系的行政化倾向为突破口,重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上,应逐步建立政府、社会、个体共同承担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据统计,美国大学经费来源中社会捐赠比例达到10%,而日本公立高校中社会捐赠占学校总收入的15%,私立学校则高达50%以上;因此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重点营建社会捐赠机制,扩大社会捐赠规模,考虑到发达国家社会捐赠直接面向受教育者,并由捐赠机构监督实施,因此我国必须改变现有社会捐赠面向教育机构,并由教育机构全程负责的行政化做法,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强教育机构投资经营能力,从而提升社会捐赠的积极性。
二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享用机制上,必须改变以往教育资源分配一刀切的单一化思路,充分注重社会不同阶层的差异需求,增强教育资源分配的兼容性。具体而言,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综合,例如在入学形式上对低收入阶层子女进行学费减免,并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差异(就业导向或素质导向)强化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性等。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非义务教育外部体制层改革应以破除教育体系行政化为重点,根据教育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需求情况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并根据投入增长情况稳定教育规模增长,防止行政化的“一刀切”和“大跃进”在教育体系中上演。
2.内部体制层的机制调整对策
教育的内部体制层改革包括组织管理机制设计与投向使用机制设计两项内容,从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的实际效果对比看,市场导向相对于行政化管理无论在教育资源的组织、调配和使用方面都具有更高的效率;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教育机构盲目扩张所导致的财政状况恶化,教育机构日趋严重的寻租腐败现象,其根源都在于行政化体制下的预算软约束和教育功利化。因此无论在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逐步消除行政化管理倾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持续经营意识,都应作为教育内部体制层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在教育资源组织管理机制上,应改革现有自上而下的委任制度,淡化教育机构的行政色彩,强化其公益性,逐步实现“教师治校”、“教授治校”。一方面,将教育机构的运行与行政职务的调动升迁彻底脱钩,全力防止外部行政力量对于教育机构运行的非法干预,从而避免学校发展的功利性和短期化;另一方面,应逐步消除教育机构组织管理体系的官僚化特征,防止教育机构内部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压缩寻租腐败的空间。
其次,在教育资源投入使用机制上,应通过市场竞争和社会监督强化教育机构的预算约束,实现教育资源投入使用的合理化。一方面,理清学校与政府、学校与银行间的财务关系,消除教育机构的非理性扩张;另一方面,改变现行教育体系的行政化纵向评价机制,以长期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作为管理者业绩的主要评价标准;当然,增强教育机构财务状况和资金往来的透明度,增强资金使用的社会监督力度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我国教育内部体制层的改革必须以重构政府与学校关系、破除原有行政化管理体系和行政性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增强市场竞争和社会力量对于教育机构内部运行的监督和约束,从而逐步消除教育腐败与教育资源非理性使用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所有罪责都追加到教育市场化改革之上。
作者说明
建立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体制,也就是政府要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这些公共产品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内容。我在近几年花了很大的精力与我的博士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是我在这方面所写的有关教育制度改革的文章。因为教育既是公共产品(例如义务教育),但也具有非公共产品性质(例如高等教育),所以这种公共产品的提供成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与王韧合作,发表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1期转载。本文对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改革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及政策与体制建议,这些想法和政策建议与教育改革的实践基本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