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五、动态和谐和静止和谐

字体:16+-

如上所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与之对应的是,经济利益和谐也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搞静止性和谐,不能把某种状态的和谐当作永久性和谐,而是要从动态上考虑和谐。

动态性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们对和谐的内涵的理解是不断变动的。社会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经济利益和谐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可能认为人人都能达到温饱,经济利益就是和谐的;而有的时候,对经济利益和谐的理解更深刻了,可能就不仅仅满足于温饱了,还要求经济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因此,经济利益和谐的内涵就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动态和谐还表现为和谐的范围和程度是不断变动的。因此,即使经济利益和谐的内涵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但是它的实现过程也不可能是静止的。经济利益总是先在社会部分人之间达到和谐,然后逐步的在更大范围的人群之间达到和谐;先在人与人的部分经济利益方面达到和谐,然后再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经济利益方面,最终才能达到全面的经济利益和谐。这种实现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可能是静止的。所以经济利益和谐,只可能是动态的和谐,而不会是静止的和谐。

经济利益的动态和谐,是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只有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才会有经济利益和谐的基础,才有可能使每个人的经济利益得到更好的满足。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在推动经济利益和谐中,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考虑如何分“蛋糕”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将“蛋糕”做大的问题。例如,2007年我国政府之所以能拿出七千多个亿的人民币关注民生问题,从而有效推动社会和谐,就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使政府有能力关注民生问题。正因为经济利益和谐的动态变动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坚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创新方向,例如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等创新活动,从而使生产力的发展将我们由原有的和谐,带向更高级的和谐,在社会进步中不断推动新的和谐的产生。

动态和谐实际上表明人类对和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如前所述,实践中并没有绝对的和谐,任何和谐都是相对的和谐,就像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而只有相对的公平一样。因此,人类社会总是要从一个相对的和谐,走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相对和谐。大家知道,和谐取决两个条件,一个是生产力发展,另一个是社会公平正义。这两个决定和谐的条件是永远不变的,即任何时候都要靠这个条件实现和谐,但这两个条件本身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容及程度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和谐总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即从一种和谐状态进入不和谐状态,再从不和谐状态走向和谐状态,这样反复无穷,在动态中实现了和谐。因此,我们对于出现的不和谐状态,不要大惊小怪,正是因为有了不和谐,所以才要推动和谐,实现新的和谐。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和谐是一种差异性和谐、奋发性和谐、自比性和谐、相对的和谐和动态的和谐。深刻理解经济利益和谐在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对于把握和谐的真正含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说明

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和谐。什么是经济利益和谐?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本文将利益和谐界定在五个要点上,对以这五个要点为内容的经济和谐作了分析和探索,提出了建立真正的经济利益和谐的路径,并对这些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体制与政策的建议。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观点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本文是与我的博士生叶榕一起完成的,发表于《理论前沿》2007年第9期,后被《新华文摘》2007年第16期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