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一、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

字体:16+-

在讨论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有些人往往把民生问题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以效率和竞争为中心,因而会损害民生,例如市场经济会形成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从而会导致一些人生活受损。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市场经济确实注重效率和竞争,因而优胜劣汰的规则必然起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同时也关注社会保障,比如利用包括保险和再保险等在内的现代保险制度,利用包括失业保障和收入保障等在内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进行有效的保障,从而化解和消除各种社会危机。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就越完善。从这点上讲,社会保障制度同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例如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非常完善,比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得多。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一方面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例如引发企业破产和个人失业,但它同时又能自己解决“麻烦”,例如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化解和消除破产与失业的负面影响。这也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更加关注民生,切不可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关注民生对立起来。市场经济不仅仅强调效率和竞争,市场经济同时也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效率和注重人文关怀是相统一的。试想,一个只注重效率和竞争,而不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能有效实现和谐吗?社会不能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发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不解决民生问题,就不可能有效地发展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公正原则,这种公平公正原则的核心是机会均等,机会均等就是公平公正。但即使是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人们也会因为禀赋等方面的差异而出现收入及生活上的差异,甚至有些人会出现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以至于难以维系生存,这就需要社会的救助和关爱,需要强调关注民生,这也是社会公平公正原则的必然要求。因此,关注民生是市场经济公平公正原则的应有之意。由此可见,发展市场经济与关注民生是统一的,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不能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必然损害民生。现在有人讲,计划经济是民生经济,市场经济就是非民生经济,这是不对的。市场经济才是真正的民生经济。

实际上,市场经济也为关注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为,关注民生虽然首先需要制度的安排,但关注民生更需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的支持。如果没有强大的物质财富的支持,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关注民生。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为人们提供民生所需要的物质财富,而市场经济恰恰能提供满足民生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经济,市场经济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能使物质财富快速地增长,从而为关注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关注民生,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上述分析可见,民生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关注民生,关注民生也有赖于市场经济,因而关注民生并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而是需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现在强调关注民生,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消除一切有损于和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力争在2020年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关注民生提供制度和物质条件上的保障。从这一点上讲,深化体制改革就是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关注民生,而且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