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难点与路径

五、企业哲学问题

字体:16+-

哲学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因而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必然要受制于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受制于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就决定了企业哲学是涉及企业前途与命运的生死攸关性根本问题。我国企业改革的三十年,也是我国企业哲学不断变革和提升的三十年,有的企业家因为哲学思考的偏差而在经营中失败,而有的企业家则因为有良好的哲学倾向而使企业成长壮大。这种经验和教训,使中国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企业哲学体系。从其内容构成划分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立身哲学,即企业家如何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第二类是经营性哲学,即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差别哲学、资源哲学、共赢哲学、生存哲学、危机哲学等;第三类是用人哲学,即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如何用人的哲学思想。

第一,立身哲学。立身哲学是企业哲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甚至决定着经营哲学和用人哲学,因而企业家的立身哲学如果出现了偏差,企业就很难正常运行。从我国企业改革的三十年实践来看,立身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要正确对待财富。企业家作为拥有财富和运作财富的人,必须要正确对待财富。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法律,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人权,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学习,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使命,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公德,拥有财富而不能无视责任。要真正做到是人支配财富,而不是财富支配人。二是要正确对待**。企业家是整天和财富打交道的人,因而实际上每天都处于各种**之中,所以一定要能正确对待各种**。要正确对待利益的**、政治的**、名誉的**、权力的**等,要能抵抗**,保持清醒的头脑,使企业不能因为自己抵抗不了**而走入经营的歧途。三是要正确对待自己。企业家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企业家几乎每天都处于被赞扬甚至被吹捧的包围中,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正确对待赞扬和抵制吹捧,正确对待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经营能力,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对待自己的作用等。如果自己确实已江郎才尽,不能维系企业的发展,就要自觉地让贤于人。四是要正确对待选择。既然选择了经营企业,就要有吃苦受累和终身辛劳的心理准备,把勤奋和拼搏作为自己的精神基础。因为创办和经营企业并不是意味着享受,而是意味着艰辛和奉献,意味着终生的吃苦耐劳。五是要正确对待经营环境。要在经营的逆境中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加强企业自身的内功训练,辩证地适应和完善经营环境,不能因为经营环境不好而放弃自身的做人准则,甚至不惜以违法和丧失道德操守而换取经营利益。要守住做人的基本准则。

第二,差别哲学。差别哲学属于经营哲学的内容,重点是强调企业要依靠自身不同于他人的比较优势,即差别,来获得经营优势和竞争力,其中包括:价格差别,即与同质的产品相比,具有价格竞争优势;产品差别,即在产品质量、效用、品牌等方面优于同类产品;服务差别,即在服务形式、服务水平、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费用等方面具有不同于别的企业的竞争优势;成本差别,即在成本上比别的产品成本低,成本低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技术差别,包括技术水平差别、技术路线差别等,在技术上比同类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实际上,说到底,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差别的竞争,因而差别哲学是企业取胜的重要经营思想。那些具有创造差别能力的企业,就是竞争力最强的企业。

第三,资源哲学。资源哲学属于经营哲学的内容。众所周知,企业是靠资源配置而实现自身经营利益的,因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资源问题上拥有强大的比较优势。例如,有的在资源创造上有比较优势,有的在资源组合上有比较优势,等等。企业正是依据这些资源优势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企业经营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有关资源的哲学思想。其重点是强调企业通过对资源的运作而在经营中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五点:一是创造资源;二是控制资源;三是使用资源;四是配置资源;五是组合资源。

第四,共赢哲学。共赢哲学属于经营哲学的内容,它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处理自己同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一种哲学观念,其要点是: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中,虽然要将自己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作为出发点,但是企业绝不能因此忽视利益相关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而是要尊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协调好自身利益和价值取向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与利益相关者在经营上实现共赢。共赢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一是与要素价值的共赢;二是与社会价值的共赢;三是与客户价值的共赢;四是与竞争者价值的共赢;五是与发展价值的共赢。

第五,生存哲学。生存哲学是关于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在我国企业改革的三十年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企业在快速发展之后突然地衰落甚至消亡,为什么这些企业突然地膨胀而又突然地消亡?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哲学思想上没有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是最根本性的原因。也就是说,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因而任何一个企业要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组合,就必须要把握好生存哲学。从我国三十年企业改革的实践来看,生存哲学涉及三大内容。一是企业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越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因为企业发展需要有资金的积累、市场的积累、技术的积累、经营经验的积累、管理能力的积累、管理团队的积累、企业文化的积累、品牌的积累、员工的积累、社会关系的积累等,企业的发展一旦过度地超越这些积累,其结果就只能是导致企业的衰落和消亡。二是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生存基础,其中包括生存的制度基础、战略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等。如果企业发展超过了其生存基础的承受能力,就只能导致企业的消亡。三是企业自身不能破坏自己的生存条件,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企业破坏自身生存条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保守性的哲学思想引起的,即有些企业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要求而调整自己,从而被发展着的世界所抛弃;另一种是由盲动性的哲学思想引起的,即有些企业盲目追求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完全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最后被现实所抛弃。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生存哲学要求企业必须要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客观条件的相互关系,既不能过度超越客观条件,也不能过于滞后于客观条件。

第六,危机哲学。危机哲学是企业关于选择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哲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具有强烈地反危机意识,认识到企业实际上随时随地都处于危机的包围之中,存在危机是必然的,没有危机才是偶然的,因而要经常性注重反危机;二是要具有强大的阻止危机产生的能力,例如能从易于引发危机的自我冲动上约束自己,能从易于引发危机的发展战略上约束自己,能从易于引发危机的外部关系上约束自己,等等;三是要构建灵敏的危机预警系统,能随时随地有效地发现危机,并将危机信息迅速地传达给企业管理层;四是要形成强大的反危机力量,包括资金力量、体制力量、团队力量、员工力量、技术力量和舆论力量等;五是要构建危机防火墙,能有效地将危机隔离在它所发生的空间内,防止危机扩散;六是要注重反危机的社会力量,在反危机中能够及时获得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七是要正确对待危机,例如,能够迅速而如实地向利益相关者反映危机状况,并在反危机中将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八是要避免危机损失扩大,将危机的损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九是要迅速化解危机,能够以最快地速度抑制住危机;十是要变危机为动力,也就是企业不能因为有危机而害怕危机,而是应该在反危机中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和锻炼队伍而提升自己,并通过反危机而寻找自己新的发展机会,从而将危机作为自己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起点。

第七,用人哲学。用人哲学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的哲学思想。企业实际上是人对物的控制和运用,因而要控制和运作企业,就必须要首先控制和运作好人。从这点上讲,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最终表现为对人的运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有一套良好的用人哲学。在我国企业改革的三十年实践中,我国企业逐渐形成了一套用人哲学,其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把握好用人哲学的最基本原则,其要点是从人性出发,认识人性的五大基本特征,这就是:人首先是有人权的人,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人都是优缺点并存的人,人都是不断寻找更好机会的人,人都是处于动态中的人。根据人性的这些特征,企业在用人中必须以尊重人性为出发点而制定相关原则,从而实现对人的控制和运作。二是运用好用人哲学中的辩证法。在这方面,不少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创新,形成了一套有效用人的辩证方法。例如,良心有限与制度无限的组合,个人能力有限与团队能力无限的组合,需求差异与满足差异的组合,顺耳之害与逆耳之利的组合,诚信有限与契约无限的组合,用之长与控之短的组合,岗位需要至上与员工能力至上的组合,商业规则与亲友之情的组合,大者之气与不拘小节的组合,性格缺陷与能力高强的组合,创业元老之功与竞争新秀之能的组合,忠诚老实与能力平庸的组合,等等。

作者说明

本文写于2008年年初,目的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企业改革进行系统性的历史回顾,从中总结我国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与路径。本文发表于《改革》2008年第8期。本文将中国企业改革分为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定位、企业哲学这五个方面,并详细分析了这五个方面的改革进程和未来的方向。这样讨论企业改革在我国并不多见,这种讨论无疑对企业改革实践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