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都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因而企业必须处理和界定好自己同外部社会的各种关系,也就是要搞好自己的社会定位。企业的社会定位直接涉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因而企业社会定位同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等问题一样,也是企业的重大问题,所以企业改革当然包含了企业社会定位问题。一般来讲,虽然企业同社会各方面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企业也确实同社会各方面存在着利益差别甚至矛盾。因而企业在协调自己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的时候,强调自身的利益是对的,但绝对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而追求自身利益,也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中必须遵守法律与道德的基本准则,在同社会的和谐中获得合法有德的自身利益。从我国企业改革三十年的实践来看,企业在处理和界定自身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中,也就是确定自身的社会定位的时候,涉及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区、企业与市场、企业与宏观经济、企业与产业、企业与环境这些相关关系。
第一,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了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的政企不分的政企关系,因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调整和消除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建立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企关系,例如,强调政府要为企业服务,要将过去政府对企业的审批制转变成备案制,要使政企关系以法律为准则,等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政企关系上,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调控要建立在现代宏观经济体制的基础上,不能对企业进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确保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独立自主的经营;另一方面,企业影响政府应该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正当的渠道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表达,并通过参与法律及政策的制定来获得自己应有的经济利益和满足自身的政治意愿。但是企业绝不能通过一些不合法手段而迫使政府为自身提供特殊服务,以损害社会和其他企业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例如通过搞权钱交易的行贿方式而获得自身的不合法利益。总之,在政企关系问题上,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对政府的影响,都应该以法治为基础,形成“阳光影响渠道”,而不能搞“黑色渠道”。
第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因而企业与市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企业与市场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必须尊重和有效地选择市场,当然也可以开发和创造市场,但企业绝不能超越和决定市场。在中国企业的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如何适应和选择市场,爱护和开发市场,并形成强烈的市场意识,按照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办事。中国不少企业就是没有市场意识,无视市场的变化动向,最终被市场所淘汰。不过,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套选择和创新市场的体制及机制,并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市场理念。可以说,企业成为市场化的企业,是中国企业改革的重大成就。
第三,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企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创造了财富,并为社会提供了税收和公益事业。但同时社会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了各种生产要素,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包括法治在内的所有社会基础,为企业提供了赖以存在的市场支撑。因而企业与社会是共存和互动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共存和互动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因而企业要对社会诚信,社会也要对企业诚信,这种诚信已经在三十年的企业改革中得以逐渐形成。虽然我们在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但企业与社会的诚信体系在不断形成和完善,这也是中国企业改革的巨大成就。
第四,企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任何企业的经营都总是在一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企业经营过程必然受到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影响和制约,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分析和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据此调整自身的经营活动。当然,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会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需要政府了解和把握企业的经营动向,并据此调整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方向。企业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与政府相互博弈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它们之间相互预期,各自形成了合理预期,从而实现着相互制衡。在中国企业改革的三十年中,企业已经逐渐形成了对宏观经济流量、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已经开始形成了与政府进行合理预期的能力,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体制和机制,这也是企业在改革中逐渐成熟的标志。
第五,企业与产业的关系。企业是产业的构成实体,产业是企业的经营对象,因而产业与企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选择的关系。企业对产业的选择涉及市场机遇、比较优势、制度机遇、结构机遇等问题,产业对企业的选择涉及进入门槛、准入条件、环境要求、理念认同等问题。我国企业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已经在产业选择上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选择体制,当然产业对企业也形成了良好的选择制度,企业与产业已进入良性的循环状态。因此,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初那样,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和对生产力的损害,而是开始逐渐有序化和平滑化。
第六,企业与社区的关系。企业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的,因而社区与企业的关系,是企业社会定位问题的重要内容。企业对社区有巨大贡献,如财富贡献和无形资产贡献等,同时社区对企业也有巨大贡献,如区位贡献和要素贡献等。因此,企业与社区之间实际上是相互依存和相互选择的关系。从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实践来看,企业对社区的选择表现为区位选择、市场选择、要素选择、体制选择等,社区对企业的选择表现为贡献选择、无形资产选择、环境状况选择、比较优势选择等。可以说,经过三十年的企业改革,我国企业与社区已逐渐形成了双赢的选择关系,要素能够顺利地在社区之间进行流动,因而企业的比较优势与社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了最佳组合,企业与社区开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企业必须要处理和界定好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从我国三十年的企业改革实践来看,在企业与环境相互关系问题上,有四个要点必须强调:一是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例如企业要从资源高消耗型的粗放式经营向节约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要从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向清洁型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等等;二是企业与环境的协调需要有良好治污体制的形成,其中涉及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成本如何支付等问题;三是企业与环境的协调需要有环保产业的大力发展,包括大力发展以治污为经营目标的环保企业,大力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推动环保技术创新,加大对环保产业的利益和金融政策的支持,等等;四是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有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包括大力推进环境准入制度,努力完善环境监督和监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