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風月談

各種捐班[1]

字體:16+-

[1] 本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8月26日《申報·自由談》。

洛文

清朝的中葉,要做官可以捐,叫做“捐班”的便是這一夥。財主少爺吃得油頭光臉,忽而忙了幾天,頭上就有一粒水晶頂,有時還加上一支藍翎[1],滿口官話,說是“今天天氣好”了。

到得民國,官總算說是沒有了捐班,然而捐班之途,實際上倒是開展了起來,連“學士文人”也可以由此弄得到頂戴。開宗明義第一章,自然是要有錢。隻要有錢,就什麽都容易辦了。譬如,要捐學者罷,那就收買一批古董,結識幾個清客,並且雇幾個工人,拓出古董上麵的花紋和文字,用玻璃板印成一部書,名之曰“什麽集古錄”或“什麽考古錄”。李富孫[2]做過一部《金石學錄》,是專載研究金石[3]的人們的,然而這倒成了“作俑”[4],使清客們可以一續再續,並且推而廣之,連收藏古董,販賣古董的少爺和商人,也都一榻括子[5]的收進去了,這就叫做“金石家”。

捐做“文學家”也用不著什麽新花樣。隻要開一家書店,拉幾個作家,雇一些幫閑,出一種小報,“今天天氣好”是也須會說的,就寫了出來,印了上去,交給報販,不消一年半載,包管成功。但是,古董的花紋和文字的拓片是不能用的了,應該代以電影明星和摩登女子的照片,因為這才是新時代的美術。“愛美”的人物在中國還多得很,而“文學家”或“藝術家”也就這樣的起來了。

捐官可以希望刮地皮,但捐學者文人也不會折本。印刷品固然可以賣現錢,古董將來也會有洋鬼子肯出大價的。

這又叫做“名利雙收”。不過先要能“投資”,所以平常人做不到,要不然,文人學士也就不大值錢了。

而現在還值錢,所以也還會有人忙著做人名辭典,造文藝史,出作家論,編自傳。我想,倘作曆史的著作,是應該像將文人分為羅曼派,古典派一樣,另外分出一種“捐班”派來的,曆史要“真”,招些忌恨也隻好硬挺,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