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風月談

四庫全書珍本[1]

字體:16+-

[1] 本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8月31日《申報·自由談》。

豐之餘

現在除兵爭、政爭等類之外,還有一種倘非閑人,就不大注意的影印《四庫全書》中的“珍本”之爭[1]。官商要照原式,及早印成,學界卻以為庫本有刪改,有錯誤,如果有別本可得,就應該用別的“善本”來替代。

但是,學界的主張,是不會通過的,結果總非依照《欽定四庫全書》不可。這理由很分明,就因為要趕快。四省不見,九島出脫[2],不說也罷,單是黃河的出軌[3]舉動,也就令人覺得岌岌乎不可終日,要做生意就得趕快。況且“欽定”二字,至今也還有一點威光,“禦醫”“貢緞”,就是與眾不同的意思。便是早已共和了的法國,拿破侖[4]的藏書在拍賣場上還是比平民的藏書值錢;歐洲的有些著名的“支那學者”,講中國就會引用《欽定圖書集成》[5],這是中國的考據家所不肯玩的玩意。但是,也可見印了“欽定”過的“珍本”,在外國,生意總可以比“善本”好一些。

即使在中國,恐怕生意也還是“珍本”好。因為這可以做擺飾,而“善本”卻不過能合於實用。能買這樣的書的,決非窮措大也可想,則買去之後,必將供在客廳上也亦可知。這類的買主,會買一個商周的古鼎,擺起來;不得已時,也許買一個假古鼎,擺起來;但他決不肯買一個沙鍋或鐵鑊,擺在紫檀桌子上。因為他的目的是在“珍”而並不在“善”,更不在是否能合於實用的。

明末人好名,刻古書也是一種風氣,然而往往自己看不懂,以為錯字,隨手亂改。不改尚可,一改,可就反而改錯了,所以使後來的考據家為之搖頭歎氣,說是“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6]。這回的《四庫全書》中的“珍本”是影印的,決無改錯的弊病,然而那原本就有無意的錯字,有故意的刪改,並且因為新本的流布,更能使善本湮沒下去,將來的認真的讀者如果偶爾得到這樣的本子,恐怕總免不了要有搖頭歎氣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