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澳非篇

一座欧化的城市

字体:16+-

下一站是比勒陀利亚,一座欧化的城市。

比勒陀利亚是南非的政治中心兼行政首都,德兰士瓦省省会。与南面的约翰内斯堡市相距仅40分钟车程。

比勒陀利亚市内繁华,街头清洁,风光秀丽,花木繁盛,街道两旁种植着成排成行的紫薇树,有“花园城”之称。城市中心位于阿皮斯河西岸,布局整齐,街道呈方格状,是南非最大的文化中心。

市内多博物馆、纪念馆和纪念碑、塑像等,还有天文台、国家动物园和3处市立自然保护区。在市内著名的长街两旁有不少维多利亚式的楼房建筑,一些建筑上镌刻着“18~19世纪”“20世纪30年代”等字样。城内还有1873年创立的南非大学、比勒陀利亚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还有南非最大的研究机构科学与工业研究院和著名的兽医及燃料、林业等研究所。

比勒陀利亚始建于1855年,以布尔人领袖比勒陀利乌斯的名字命名,其子马尔锡劳斯是比勒陀利亚城的创建者,市内立有他们父子的塑像。1860年,它由布尔人建立为德兰士瓦共和国的首都。1900年,被英国占领。1910年,成为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的南非联邦(1961年改为南非共和国)的行政首府。

比勒陀利亚城市风光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的联邦大厦,也称总统府,是一座气势雄伟的花岗岩建筑。大厦坐落在比勒陀利亚一座俯瞰全城的小山上,大厦前面是整齐、优美的花园,园中立有不同的纪念碑和雕像。从山下仰视,美丽壮观。

整个建筑呈半圆状,在正前方斜坡一座半地下的建筑物面前,有一团日夜燃烧的“长明火”,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南非自由献出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烈们。环绕建筑四周佇立着200根长短不一的金属灯柱,其中前3根最高的灯柱用红灯象征“革命”,其余则是白灯。每当夜幕降临时,全部灯光打开,会在黑夜中呈现一个由长短不一的灯柱组成的明亮光圈,远看恰似一支支燃烧的“火炬”。这些高低不齐的灯柱寓意芦苇,也象征“生命”。在非洲人眼中,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有芦苇的地方就有生命,因此这些象征芦苇的灯柱象征着新南非的诞生,象征着这个国家正在不断成长、壮大。

地下建筑物里有一个宽敞的大厅,这里常用来举办各种纪念活动。里面有一个安静肃穆的内厅是用来对亡者进行哀悼和祈祷的地方,也可用来举办追思烛光仪式。领袖堂是人们向曾经生活在南非、非洲大陆和世界各地对人类历史有过杰出贡献的已故领袖们致敬并寄托哀思的地方。

这个公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座长长的人名墙。刻在墙上的姓名都是那些在南非各个历史阶段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他们中有的死于南非殖民战争之前,有的亡于种族灭绝的屠杀之中,有些人被作为奴隶贩卖到南非后客死他乡,有些人则死于南非历史上的数次边境冲突,还有些人成为英布战争(这里叫南非战争)的牺牲品。有些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疆场的南非军人,还有些人是为帮助南非争取自由和解放而牺牲的外国人。这些墙面一共可以刻下1000万个姓名,现在还剩下大量空白留给后人,以便继续记下那些为南非历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一面高高的墙上刻着战死在安哥拉的古巴军人名单。鲜为人知的是,以卡斯特罗为领袖的古巴,曾经对当年非国大最终走上南非的政治舞台起到过关键性作用。了解那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南非白人政府最终不得不向黑人交出政权。

比勒陀利亚联合大厦和纪念碑

我们来到比勒陀利亚的南非政府及总统府时,正赶上一对新人在下面的公园里拍新婚照,明媚的阳光,碧绿的大草坪,白色婚纱衬托着黑褐色皮肤的新娘,格外醒目鲜亮。除了新郎和男嘉宾是一色的黑色西装外,所有的女嘉宾和儿童,无论老少都穿得一个比一个多彩鲜艳,一位富态的中年女士穿着大红长袍,远远看去好似一面下垂的旗帜。活泼的小朋友非常有礼貌,还与我们一起拍照留念。

来到比勒陀利亚市中心,导游让我们注意观看南非最有名的广场——教堂广场。广场中央有南非共和国的首任总统保罗·克鲁格的雕像,这里是比勒陀利亚市民休闲、散步最喜欢前往的地方。

广场观光只能在车上边走边看,导游不允许我们下车。她告诉我们,由于南非的失业率高达40%,失业人群中绝大部分是缺乏技能、教育程度低下的黑人。治安的恶化使得抢劫事件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还酝酿着一股种族冲突的气氛,让中上阶层或代表南非的大资本公司不得不往北边郊区迁移,都市功能因此也不断向郊外移动。

教堂广场原来是白人居住的地方,黑人解放后,特别喜欢这里,经常光顾这个地方,以致这里的白人都搬出去居住了。在南非黑人眼里,中国人喜欢携带现金,个个都是他们的移动提款机,手头紧了,抢一个中国人的钱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南非政府废除死刑制,并允许私藏枪支,因此,社会治安很难治理。白人和中国人基本不在外面街上行走,上班开车,下班超市购物,然后开车回家。我们随团的女导游石彬就是这样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