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澳非篇

南非“母城”——开普敦

字体:16+-

因为好望角的知名度太高,又因为开普敦就是好望角的一部分,两者叠加,加倍刺激着我们前往开普敦的强烈欲望。

开普敦是南非召开共和国会议的立法首都,又是南非一大重要港口,南非第二大城市,地位仅次于约翰内斯堡。开普敦始建于1652年,是南非原住民民族的发源地,许多人称她为“母城”。

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巴托罗缪·迪亚士首次于航海日志中描述到非洲的开普敦。然而,在一些化石挖掘和考古过程中,可以证明在此之前这里是有人居住的。

第一批在开普敦地区居住的人,出现在公元前10万年左右的石器时代。他们度过了冰河时期,但当时的水平面比现时还要低120米。由于湿度的增加,开普平原后来慢慢地布满了树木,绿草如茵。在公元前8000年出土的化石也证明,当地居民在那时已懂得制造弓箭和狩猎。公元前6000年前后,一些内陆地区的居民大量迁至开普敦地区,并引入了农业知识,该地人民开始农耕生活。

第一批到达此地的欧洲人是迪亚士,其后,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在1497年开发由欧洲直达亚洲的航线中途到达此地。桌山则是由另一名葡萄牙航海家安东尼奥·达·沙丹那所命名的,意谓“海角之桌”。在此之前,桌山的原名是由当地的科伊族人所取的,叫作海山。

开普敦与欧洲开始紧密联系始于1652年。荷兰船长赞·范里贝克与其他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职员获派遣至开普敦,建立一个专为远航亚洲的途经船只提供补给的中途站。他们的3艘船只于1652年4月抵达,很快就建立起驻扎点、开垦了菜园和果园,而这些园林仍保存至今,成为今天的花园。

他们从桌山上的清新河上开拓引水道,将河水引作灌溉之用,并以其种植农作物与原住民科伊族人交易绵羊和牛犊。在桌山的东南两边以及豪特湾的森林,为兴建房屋和船只提供了充足的木材。正在这个时候,东印度公司垄断了所有贸易事务,并禁止一切私人交易。

亚洲人首次迁居非洲南部,始于1654年,这些移民都是被荷兰巴达维亚最高法院放逐到非洲的。这些亚洲人形成了开普有色人种族群的雏形,并将伊斯兰教带到此地。

首次的大型领土扩张发生于1657年,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将位于里斯贝克河沿岸的农田分派给下人们耕种,以尝试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依然保留财政上的主导权。同年,首批从爪哇和马达加斯加引入的奴隶开始为他们工作。

1658年,欧洲人开始与当地原住民展开领土上的冲突,他们夺得了科萨族人的土地。1666年,欧洲人在范里贝克建造的木制要塞上,改建了首座军事基地好望堡,堡垒于1679年落成,是现在南非最古老的建筑物。

1679年,荷兰首位派驻总督——西蒙·范德斯特尔到达开普敦,替代范里贝克成为当地领导者。他致力于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为这个日后重要的葡萄酒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也致力于扩展殖民地的疆界和领土。1685年,首批非荷兰裔的移民来到了开普敦,他们就是在法国反新教徒运动中被逼害的胡格诺派教徒。东印度公司为他们提供了居住点和农田,而他们也为未来的葡萄酒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随着外地移民的不断增加,直至1754年开普敦的外来人口中已有5500多名欧洲人,以及6700多名奴隶。但在1780年,英国和法国开始了他们之间的战争,而作为法国伙伴的荷兰也加入了战事。法国派出一支军队到开普敦以备防卫之用,但于1784年被撤走。1795年法国入侵荷兰,令荷兰东印度公司陷入极严重的财政危机。

当时,建立荷属巴达维亚共和国的荷兰王子,出逃至英国寻求保护,这为英国带来了一个重大契机。在当时,新闻传播并不发达,欧洲的新闻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传到非洲。故此,开普敦对欧洲情况并不清楚,只知道法国夺去了荷兰一些土地,所以荷兰有可能会在战事中改变立场,仅此而已。就在此时,英国军方带着一封声称由荷兰王子所撰的授权书信,要求在开普敦驻军以作保护。正与开普敦官员争论是否应该相信荷兰王子授权行为之际,英国突然发动“梅森堡战役”成功占领开普敦,并随即宣布开普敦成为自由港。

根据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和平协议,开普敦于1802年归还荷兰。但是,3年后两国再度开战,英军再度派军到开普敦。然而,这段交战期却是开普敦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街小巷都开始铺设水管,城市建设开始。他们还制定了《流浪者甄别法律》,当地的原住民部族被强硬规定,必须声明有一处地方为固定的居所,并在无批准之下不可擅自迁移。

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在1814年以英军胜利告终。英国制定了一项条约,以令他们可用金钱买下不同国家的领地。当时的荷兰政府已因战事影响,财务陷入严重赤字,无奈下唯有答应条款。开普敦正式由英国出巨资永久买下,但仍被允许以开普敦作船只维修和补给的中途站。

1829年,《流浪者甄别法律》被撤销。1834年,奴隶被解放,估计约有3.9万人在此时消除了奴隶身份。同年,开普敦立法议会成立。

1836年,约有1万个荷兰家庭因各自不同的理由而迁往北方寻找新居住地,大迁徙开发了南非的内陆地区。其后在1840年,开普敦自治区成立,当时全市人口只有2万人,当中1万多为白种人。

南非独立后,开普敦成为游客最爱之地,但同时也是全世界凶杀案发生率最高的地方之一,艾滋病、结核病以及频繁的毒品罪案也是开普敦亟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在郊区路边铁丝网内,破旧低矮的铁皮房密集地挨在一起,很像中国的防震棚,周边晾晒着各色的衣服。

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黑人住宅区。在南非,黑人有单独的区域居住,白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居住在一起。从房子的外观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里的贫富差距太大。这里有几所比较像样的大房子,是黑人社区子弟学校和相关的社区服务机构。黑人看病有公立的免费医院,但是看病要排队等候。假如晚上急诊去的医院,到天亮能看上就算不错了。这也是导游刚来南非生病时的亲身经历,从那以后,导游自己买了医疗保险,有病就去条件好、医疗水平高的私人医院。

在南非,贫富两极分化的状况凸现,这里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建筑,也有最破烂的贫民区;有比例很高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有基数很大的文盲族群;这里号称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却贫富不均相差悬殊;这里被称为多人种共存的彩虹国度,却充满激烈的民族矛盾;这里拥有欧洲式完备的法制和民主制度,犯罪率却高居世界之首,以致被称为“犯罪者的天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社会矛盾的地方,导游却说,“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生活在这里!”真不知她是怎么想的。

午间就餐的中国餐馆附近,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讲究的住宅小区,导游告诉我们,这个白人住宅区里也有不少华人居民。虽然南非已成为一个由黑人执政的民主国家,但因种种历史原因,黑人和白人两个种族在居住地的选择上仍然界线分明。除了在一些大城市高档住宅区内可以遇到几户黑人新贵之外,一般都是以马路为界,两者之间或是一片工业区,或是一片开阔地带。一侧是白人整洁漂亮的居住区,另一侧则是黑人简陋的棚户区。

之所以形成这种格局,是由于一些白人离不开黑人的服务,而白人工厂也离不开黑人工人。所幸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大片黑人的棚户区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形整齐划一的廉租房所代替,配有完善生活设施和商店的大型现代化居住区正悄然形成,一些收入不菲的黑人精英也住进了漂亮的豪宅。

开普敦郊区路边铁丝网内是黑人贫民区的铁皮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