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溫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語言

二、身體接觸與存在感

字體:16+-

當胎兒脫離母體,剪斷臍帶,胎兒成為出生的嬰兒,嬰兒的身體成為完全獨立的存在。這個時候的身體隻是身體,並沒有跟心理上的感覺建立起聯結,從而形成非常原初、非常重要的“存在感”。隻有通過與別人的接觸,才能感覺到“存在感”,也才有機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別人”,於是體會到“現實感”。是否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存在感”,意味著是否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現實感”,這將影響人的一生。

精神病學通過大量的案例及臨床經驗發現,嬰兒時期很少被擁抱、被愛撫、被安慰,長大之後更易患精神分裂症。因為他們缺乏身體的存在感—心理層麵的身體的存在感,繼而缺乏現實感,未能建立起與世界的聯結,所以,在他們的心理世界中,“沒別人”。

這就是為什麽當我們麵對一個精神病患者,特別是重症精神病患者時,我們會感覺他們像“遊魂”,隻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

雖然對嬰兒多擁抱、多愛撫如此重要,但是,應該有邊界!

比如,6個月左右的時候,發育正常的嬰兒會認生,不喜歡被陌生人抱或觸摸。這是我們人類本能的界限,不要去破壞它。我們應充分尊重嬰兒的心理需求—以自己的身體為界限,更清晰地成長內心的“自我”。

尤其需要父母注意的是,由於嬰兒的性別不同,隨著年齡的長大,撫摸的部位要逐漸有界限,增強寶寶的隱私感和自我保護意識。特別是撫摸者的心態,直接影響著嬰兒的身心健康—越是溫柔、接納、愛護,越有利於健康;越是支持性的愛撫,越有利於嬰兒的成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嬰兒時期經常被抱、被人愛撫,長大以後觸摸別人時就會感到自然、舒服。反之,長大以後無論是觸摸別人,還是被別人哪怕是充滿善意、愛意的擁抱或觸摸,心裏也會感覺不自然、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