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二)崇拜偶像不是问题

字体:16+-

有这样一些事物,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的生命与命运;有这样一些人物,用其超凡脱俗的事迹影响着人的价值取向及其行为。从宗教到政治,从伟岸的英雄到有所作为的明星……他们以某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与思维,并发生某种效应。人们把这些事物或人物赋予“偶像”的意义,从而形成崇拜的心理。任何一种对象(人物、偶像、图像或其他物体、事物)都有可能被当作偶像来崇拜。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表面上是在崇拜某个外在的偶像,实质上是自己的内心在进行自我定位或价值取向,只是将这种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外部对象上面。

崇拜偶像本身不是问题,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如何借助偶像崇拜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如何帮助那些过于痴狂的崇拜者。

以“追星族”为例。“追星族”在中学生群体里拥有一定的数量。其中,有的同学比较明智,而有的同学如痴如醉,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常常导致某些过激事件和消极后果,引起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忧虑。例如,辽宁一名16岁的少女自杀,起因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浙江一名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名13岁的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独自离家出走,下落不明;17岁的偏瘫歌迷为周杰伦走遍六省,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兰州疯狂追星族杨丽娟追逐刘德华未果,害老父跳海身亡……

这类案例的层出不穷着实让人担心。可是,崇拜并非空穴来风,总是与某种心理需求相挂钩。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青春期偶像崇拜的规律,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心理成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帮助了。概括地说,大致有以下几个心理成因。

1.追寻自我

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自我形象,没有形成自我认同感。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备自己欣赏和佩服特点的人物,如果某个人物足以让他们欣赏和佩服,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自我认同感的需求。

2.寻找心目中父母的替代者

由于生理上突飞猛进的成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有限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的不够成熟,又使得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很是苦恼。因此,有些孩子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心目中父母的代替者,让偶像来行使对自己的管理。—自我管理的需求。

3.获得同伴认同的一种手段

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爱好和最新的生活动态。—同伴认同的需求。

4.逆反的表现

父母越限制追星,就越追星,以至于一天不听某歌星的歌,不收集某明星的信息,就好像少了点儿什么似的。—独立意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