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温暖的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

(五)学业问题

字体:16+-

青春期的学业是人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自身的压力感,都容易造成学业方面出现问题,诸如:考试焦虑、错误归因、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匮乏、学习方法不当、厌学……

以考试焦虑为例。考试前的焦虑是每个学生都会经历的。焦虑情绪本身并不是一种情绪困扰。适度的焦虑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和潜能的开发。不管是听课还是课下写作业、自习,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焦虑。如果一个学生完全没有焦虑,就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学习目标缺失、学习效率下降。但是,过度的焦虑,特别是过度的考试焦虑往往造成注意力分散,无法正常发挥学习效果。也就是说,考试焦虑未必是坏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过度的考试焦虑。

各种放松方法可以缓解考试焦虑,比如:肌肉放松、呼吸训练、积极的自我暗示、自信训练等。

作为家长,如果能分析、判断出孩子考试焦虑的原因,然后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孩子的帮助一定更加深远。考试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情境性的。只要面临考试情境就会紧张,一考完,心情就放松了。有的孩子是一拿到试卷,开始专心答卷,就不紧张了。

对此,帮助孩子做一些放松训练即可。例如,当铃声响起,看见老师整理试卷、准备发放,就有意识地放慢呼吸,吸气的时候鼓肚子,呼气的时候收肚子,同时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不能翻书翻笔记的练习而已。”或者,有意识地转移一下注意力,看看窗外的蓝天绿树,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暖,检查一下桌子上的笔、橡皮等。假如是在考试时,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思维混乱、大脑一片空白或手脚发颤,应立即停止答卷,轻闭双眼,放慢呼吸,全身放松,反复地暗示自己:“放松”“我很放松”,适当地舒展身体。待情绪平稳时再答题。

二是情感性的。总是担心自己出错,担心自己考不好(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和考试成绩是不一样的),或者担心自己不能保持理想的名次。这在很大程度上跟性格有关。越是追求完美的人,越容易跟自己“较劲”。也许在父母老师或别人看来,他已经很优秀了,每次都考得不错,班级和年级排名总是名列前茅,可他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可以更好”“可以更完美”。更有甚者,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假如您让他休息一下,出去玩一会儿,会遭到拒绝或生气。

对于这样的孩子,仅做些简单的放松训练是不够的,需要从性格入手,多方面地缓解其内心的自卑感,焦虑就会随之减少和降低。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的生活点滴中,父母常常发现并认可孩子的其他优点,让孩子真切地体会到:除了学习,自己还有很多的优点和长处。

三是神经性的。这种焦虑与考试情境无必然联系。它是心因性的,往往是由于情绪紊乱造成的恐慌、失眠、心悸等。这种心理状况反映在学习上,就会严重影响学习和考试的效率。

没有学习过心理学、接受过相关培训的父母,很难捕捉到孩子焦虑的真正原因。所以,最好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以帮助孩子在尽量短的时间里解决问题。

案例

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男生,他一看跟学习有关的书,就头晕恶心,忍不住走神儿。每次考试时都趴在课桌上,即使睡不着,也不能看卷子,因为一看就难受。当心理咨询师引导他集中注意力时,他说:“我只能看见自己的鼻子。”一旦让他把视线转移到书本上,他就头晕恶心。

通过自由联想和心理分析,咨询师了解到:他上初一的某一天,在家偷偷上网,搜到一段色情视频。他越看越亢奋,忍不住用手去摸自己的阴茎。突然,爸爸下班回来了。当他听见爸爸开门进来的声音时,紧张极了,匆忙拔掉网线,关闭电脑,假装低头写作业。可是,那一刻,他什么都看不进去,头晕目眩,一阵阵地恶心,心怦怦乱跳。爸爸走进来说:“噢,写作业呢,那你写吧,我去做饭。”

从此,他一看学习的书就难受。后来,这个反应延伸到考试上。

案例分析

该男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真正原因是性压抑。

头晕恶心不仅仅是他当时异常紧张的生理感受,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对于他而言,头晕象征着“我看不进去”,恶心表达着对自己的厌恶:“我好恶心!怎么能看这种东西!”他对性充满好奇,可又害怕被大人知道;想安心学习,却发现再也无法安心学习。于是,内心冲突了。

他想象中的鼻子可以用来象征男性性器。为什么他学习时无法专心呢?因为他一旦集中注意力,就会忍不住去想跟性有关的东西,而对此,他是不接纳的。所以,他选择了“走神儿”。与其说他回避的是书本,是学习,不如说他在回避对性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