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一節 區域概況

字體:16+-

該區地處北緯34°14′~37°04′,東經105°9′~106°58′,總麵積1.61×104km2,占全區總麵積的31.0%,涉及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海原縣、同心縣南部及鹽池縣麻黃山等地區,是我國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北接寧中台地、山間盆地區,東、西、南與甘肅為鄰。主要地貌類型為黃土丘陵和丘陵間窪地、穀地,平均海拔1600~2000m。六盤山以北的地區,由於降水少,流水對地表切割作用較小,除少數突出於黃土瀚海之上,狀如孤島的山峰之外,還有低丘淺穀,相對高度在150m左右。六盤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顯著,地勢起伏較大,山高溝深。自中更新世以來,這些地區接受了大量黃土的堆積,黃土厚度數十米至百餘米,厚者可達300m。

本區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春幹旱少雨,夏秋濕熱多雨,年均氣溫5.3℃~7.3℃,年降水量300~500mm,≥10℃積溫2500℃左右,降水年際變率大,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雨季集中在7~9月,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降雨多以洪水的形式流走,降水的利用率不足40%。

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有幹旱、霜凍、冰雹、幹熱風、暴雨。幹旱是危害最重、範圍最廣、發生頻率最高的災害,平均每年受災麵積5.13×104hm2。冰雹僅次於幹旱,且每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受災麵積1.87×104hm2,降雹時間3~9月都會出現,4~8月為多發時段。秋霜凍對本區晚秋糧食作物的收成影響很大。例如,1972年9月4日出現的霜凍,由於發生時間早,致使當年秋作物大幅減產,蕎麥甚至顆粒無收。幹熱風是影響小麥收成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出現的時間每年大都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危害最嚴重的是6月下旬至7月中旬,此時段正值灌漿乳熟期。暴雨集中在7~9月,不僅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而且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衝溝延伸,塬麵破壞,地形支離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