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一節 自然概況

字體:16+-

賀蘭山坐落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位於寧夏銀川平原與內蒙古阿拉善高原之間,北緯38°19′~39°08′,東經105°40′~105°58′,南北綿延250km,寬約30km,海拔1600~3000m,最高峰敖包疙瘩3556.1m,屬陰山山脈。山脈呈北東—南西走向,南起中衛,北至磴口,是北溫帶草原向荒漠過渡的地帶,鄂爾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的天然分界線,我國東南季風區與內陸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寧夏和內蒙古兩個自治區的分界,總麵積約1855km2,占寧夏總麵積的3.6%。賀蘭山是銀川平原的天然屏障,為溫帶半幹旱—幹旱地區山地生態係統的典型代表,其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

一、地質地貌

(一)地質

賀蘭山為地壘式山地,東西麓均有巨大的山前隱伏斷裂。其地質基礎是由一係列南北走向的複式或單式褶皺、壓性斷裂構成的經向構造體係,與南部的牛首山褶斷帶、清水河—六盤山褶斷帶、羅山—雲霧山隆起帶等構成山字形的脊部,構造形跡是一係列背向斜的斷層。受新華夏係幹擾,表麵較破碎。

賀蘭山是一座形成較晚卻有悠久地質曆史的山體。地層除青白口係、誌留係、泥盆係外,其餘發育比較齊全。前寒武紀的太古界和中新元古界的片麻岩、變質碎屑岩和石英岩主要出露在賀蘭山北段和中段的南部,見於柳條溝、大武口溝等處。下古生界寒武係和奧陶係的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良好,分布廣。上古生界則以石炭係與二疊係同等發育為特點,以頁岩、砂岩等為主,且含有煤層,見於石炭井、蘇峪口、石嘴山等地。中生界三疊係地層廣泛分布在北部,侏羅係次之,前者以紫紅色砂岩、礫岩、頁岩為主,是構成賀蘭山中段北部山體的主要地層之一,後者以各種灰色頁岩、砂岩為主,並為本山區主要產煤地層之一,主要見於汝箕溝、古拉本等地。白堊係和第三係地層都不發育。山前地帶和山間低地廣泛分布著第四係衝積物、洪積物、風積物和山麓堆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