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二節 西夏疆域

字體:16+-

西夏在全盛時期,疆域十分廣大。《宋史·夏國傳》說“夏之境土,方二萬餘裏”。而一般史籍記載其疆界為“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南接蕭關,北抵大漠”[5]。與今天的行政區劃對照,其範圍是東至陝西榆林地區的黃河之濱,西至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的小方盤古城,南抵寧夏海原縣高崖鄉草場古城,包括內蒙古的西部及河套地區、寧夏的中部和北部、陝西北部、甘肅的河西走廊。

以上隻是1081年到南宋初年的西夏疆域。自建都立國至滅亡,西夏與宋、遼、金相持近190年,其疆域和邊界也因戰爭的勝負而經常變化。比較大的變化有三次:西夏定都立國初期;元豐四年(1081年)宋朝五路西征之後;金占領陝西五路之後。

一、西夏立國初的邊界

1038年,李元昊定都立國後,曾數次發動對宋的戰爭,並取得了三川口(今陝西安塞縣西河口鄉)、好水川(今寧夏西吉縣單家集南好水河口)、定川(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大營村)三大戰役的勝利。1044年,李元昊向宋請和,宋原則同意李元昊提出的“蕃漢所居,劃中為界”,即按雙方實際控製線劃界(圖10-1)。此後約40年,邊界大體穩定。

圖10-1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疆域[6]

二、元豐四年宋朝五路西征之後的宋夏邊界

元豐四年,宋發動了“元豐五路西征”戰役,加上次年的永樂城之戰,宋朝以戰死60餘萬人的巨大代價換取了綏州、銀州的葭州6寨和蘭州、西安州。1099年,宋再取會州,12月宋夏再次罷兵講和,此後雙方邊界又相對穩定了較長時期。

三、西夏後期與金的邊界

1126年3月,夏軍由金肅、河清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北渡黃河,攻取金國的天德軍、雲內州、武州。4月又攻占府州西麵的震威城。這樣,今河套地區都被西夏占領。9月,西夏又取西安州(寧夏海原縣西安鎮)。次年,又攻取了金的定邊軍(陝西鐵邊鎮)。大德二年(1136年)再取西寧州、樂州。越年,金正式將積石、樂、廓三州劃給西夏。正隆元年(1156年),金承認既成事實,並與西夏正式劃界。此時金已取代北宋進入陝西五路與西夏為鄰,西夏版圖有所擴大(圖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