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理

第三節 西夏文明

字體:16+-

西夏文明是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以黨項族為主體由多民族共同創建的西夏文明充滿活力又神秘莫測。

西夏建國後,黨項羌人從一個不知稼穡、服裘褐披氈衣、織牛羊毛為屋,無法令、無文字、候草木以記歲時的遊牧民族,通過效法唐宋,汲取漢族先進文化與生產技術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精華,創製了神秘的西夏文字,創造了特色鮮明、輝煌燦爛的西夏文明。

一、西夏文字與印刷術

民族文字一般是在一個民族發展的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成熟的,但西夏文字卻是一種官造文字,由官方在短時期內創製並推廣使用。它是西夏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黨項族本無文字,他們從青藏高原邊緣遷入內地後,由於與漢族的交往越來越密切,漢字逐漸成為其交流的主要文字。西夏曆代首領和君主都通曉漢語、識漢字。李元昊稱帝後,令大臣野利仁榮主持創製西夏國文,將創製的6000餘字編纂成書,分12卷,稱為“國書”。

西夏文字依照漢字創製,是一種詞符文字,在形體上與漢字十分相像,呈方塊狀,但無一字與漢字相同。其骨架與漢字類似,但又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文字筆畫比漢字繁複;斜筆豐富,無豎鉤;會意合成字較多,間意合成字較少;象形、指事字極少;構字時普遍省形、省聲;類似拚音構字法的反切上下字合成法是西夏文字構成的一大特點;互換合成字別具一格。

西夏文字創製後,李元昊下令尊為“國字”,建蕃學,由野利仁榮主持,教授西夏文,培養官吏。又在國家機構中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掌管西夏同宋、遼、吐蕃、回鶻等往來公文中的西夏文本。西夏的官吏一般能“通蕃漢字”,有的還用西夏文著書立說、翻譯漢藏文佛經、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