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一、曆史描述:歐美戰爭影片創作進程概論

字體:16+-

1.早期戰爭片:電影發明—20世紀10年代

人類漫長的曆史文明發展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人類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挑起戰爭:有的戰爭純粹是利益追逐的產物,有的戰爭則具有正義反抗的初衷。但無論是對戰爭中的正義一方還是邪惡一方,戰爭都會讓他們付出代價,帶來慘痛的後果——美好生命的隕落,和睦家庭的破碎,健康身心的摧殘,等等。而這一切都會成為戰爭影片表現的對象。

歐美戰爭片最早可追溯到電影誕生時期。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國的“傳記公司”拍攝的一部單本的虛構紀錄片《扯掉西班牙國旗》(Tearing down the Spanish Flag),成為首部涉及戰爭的影片。此後,陸續出現了《1911年之戰》《大屠殺》(Massacre,1912)、《世界的核心》(1913)、《和平之戰》(1915)和《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文明世界》(Civilization,or He Who Returned,1916)等表現戰爭題材的影片。電影大師格裏菲斯編導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用190分鍾的片長,表現了美國南北戰爭和解放黑奴運動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其中既有波瀾壯闊的戰爭和群眾場麵,又有細致入微的人物及情感刻畫;既有平和寧靜的敘事段落,又有鐵騎突奔、**的磅礴氣勢。該片標誌世界電影已由供人玩耍的科技遊戲成長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當時的美國總統威爾遜稱它為“用光書寫出來的曆史巨著”。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認為,格裏菲斯“不僅創造了傑出的藝術作品,而且創造了一門全新的藝術”[1]。

2.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片:20世紀20年代30年代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戰爭片大多以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要內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於1914年至1918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卷入這場戰爭。正是在這個時期,電影對戰爭及政治的宣傳作用被發現並加以利用,歐美拍攝出了一係列從各個方麵刻畫軍人形象的影片。如金·維多的《戰地之花》(The Big Parade,1925)、勞什·沃什爾的《光榮的代價》(What Price Glory,1926)、《翼》(Wings,1927)、《西線無戰事》等。《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敘說德國青年保羅·鮑曼在民族主義**的煽動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直到奔赴戰場他才親身體會到戰爭帶來的血腥和死亡。後來,受傷的保羅返回家鄉,發現愚昧的鄉親們完全不知道戰爭前線的殘酷而仍然做著大日耳曼主義的幻夢,學校裏的老師仍舊向學生們鼓吹沙文主義的思想。保羅憤怒地向學生們講述戰爭的實情並提前返回戰場。當“西線無戰事”的時候,保羅卻在戰壕中因伸手捕捉一隻蝴蝶而被敵軍擊斃。該片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普通德國士兵的經曆,揭露了當權者為爭奪利益而不惜向民眾灌輸沙文主義思想以鼓動戰爭的醜惡行徑,一代青年人的愛國理想就這樣被利用在荒謬的帝國主義戰爭中,具有較為深刻的反戰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