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四、表現現實中青春的殘酷:《驚聲尖叫》

字體:16+-

☆ 影片檔案 ☆

片名:驚聲尖叫

外文:Scream

導演:韋斯·克雷文

編劇:凱文·威廉姆森

主演:內芙·坎貝爾、柯特尼·考克斯、大衛·阿奎特、德魯·巴裏摩爾

上映:1996年12月18日

片長:111分鍾

國家/地區:美國

獲獎:獲1997年第6屆MTV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女提名,1997年第23屆土星獎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恐怖電影

1.驚聲尖叫:懸疑模式保留與青少年扭曲心理的折射

《驚聲尖叫》(又譯《奪命狂呼》)作為一部低成本的恐怖片,在全球收獲了相當於成本十倍以上的利潤。它的故事情節在現在看來可能稍顯老套,但在當時卻是開山之作。影片遵循的還是過往的恐怖片的情節套路,一個連環殺手在一個安靜祥和的小區連環作案,殺死了凱西和她的男朋友。之後影片的主人公思德妮(Sidney)開始進入殺手的視線,在誤解、一連串的躲避與追蹤之後,終於在一個同學聚會上,凶手露出真麵目,也陷入了最後的瘋狂。在幸運女神的眷顧下,思德妮最終逃脫凶手的追殺,一年前母親死亡的真相也水落石出。雖然故事是重複的,但是裏麵充滿了對過往的恐怖片的不滿與反諷,被點名的就有《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1978)、《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0)等影片。編劇凱文·威廉姆森寫這部劇本的一個動機是想表達對這些殺人狂電影的諷刺態度。[9]而導演韋斯·克雷文除了在這部電影裏製造了不少為許多恐怖片影迷所津津樂道的場景之外,還保留了懸疑的模式並且運用得較為恰當(雖然無法與完整的推理小說相比,但對一部恐怖片來說它的懸念保持得不錯)。

結合當時美國恐怖片的整體情況看,《驚聲尖叫》在許多方麵進行了變革。比較突出的是分別把影片的主角與環境變成了學生與校園。這個變化也使本片成為青少年恐怖片與之後的校園及青春恐怖片的濫觴。事實上,當時整個世界的電影市場幾乎同步地開始了降齡的恐怖片創作。最典型的當屬亞洲的日本和韓國,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出現的《貞子》《大逃殺》《薔花,紅蓮》《鬼鈴》《狐狸階梯》等都屬於這一題材。事實上,現在的恐怖片類型已經很難離開“青春殘酷物語”了。總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會發現很多深刻複雜的社會因素在內。就電影本身而言,受眾的低齡化是恐怖片形態發生變化的一個深刻原因。青少年成為流行商品消費的最主要力量,電影在利潤的驅動下也開始向他們的口味靠攏,兩者之間情投意合的互動產生了一種的新的青少年話語結構。反映在恐怖片上,《驚聲尖叫》這類影片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對於更形而上的形式,比如對暴力、血腥、心理變態的迷戀風格,又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群體所遭受的創痛與一種群體文化的形成。“叛逆一代”的頹廢張狂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青少年群體。而圍繞在青少年身邊的搖滾、饒舌、漫畫、塗鴉以及錄像帶內容的巨大變化也對此“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