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一、曆史描述:歐美社會倫理影片創作進程概論

字體:16+-

1.默片時期社會倫理片:電影發明—20世紀20年代末

電影從進入劇情片創作的階段起,就開始了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道德倫理現狀的審視,尤其是對於那些把電影作為一門嚴肅的藝術來對待的創作者來說,他們總會在影片中寄寓自己對社會倫理問題的理解,並對其做出一定的闡釋。在默片時代,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就創作了一係列飽含社會批判內涵的喜劇片,包括《流浪者》《夏洛特的不幸》(1916)、《狗的生涯》(1918)、《淘金記》(The Gold Rush,1925)等。在《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鬱代替了嘲弄;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同情的微笑代替了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隻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而《淘金記》借流浪漢查理的局促、無奈、滑稽,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嘲諷社會弊病,以小人物查理的辛酸隱喻大時代的背景,往往笑中有淚。

這一時期,德國的編劇大師卡爾·梅育(Carl Mayer)創作了反映德國當時的社會現實的“室內劇電影”,代表作有《最卑賤的人》(Der letzte Mann,1924)、《後樓梯》(1921)、《除夕夜》(1923)等。此外還有保羅·津納爾的《恩欲》(1924)等影片。作為德國“室內劇”電影的代表作,《最卑賤的人》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影片最初的題材來自俄國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說《外套》,梅育將其改編為講述一個年老的大飯店侍役的悲劇命運的故事。這位老人原是一家豪華大飯店的司閽,身著一件威風體麵的飾有金邊的製服。這件製服是他的驕傲,因為它不僅使他的地位處於飯店其他仆役之上,而且,每天下班回到他居住的簡陋破舊的街區時,總要引起鄰居們豔羨的目光。然而一天,年邁體衰的老司閽終於因扛不起旅客的行李,被經理調換去當看守廁所的侍役,一下子由飯店侍役之首變成了最卑賤的人,為此他被迫脫下了那件金光閃閃的司閽製服,這一天翻地覆的變化使他賴以驕傲自豪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垮掉了。為了能在侄女的婚禮上穿上那套體麵的司閽製服給婚禮增彩,他在夜裏把已經交回的製服又偷了出來。然而司閽老人變成了廁所侍役這一事實很快便被發現了。當他又像往常那樣身穿製服回到家中時,豔羨的目光沒有了,迎接他的是鄰居的嘲笑與譏諷,甚至連他的侄女也顯露出一種反感和拒絕的態度。這部影片通過一個年老的旅館侍役的悲慘命運,觸及並批判了德國社會的一種致命的國民性:對當權者的盲從和對權威的篤信、膜拜。這部影片裏也有意識地對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階層——富人與窮人進行並列。闊佬們出入的大飯店、裏麵豪華奢侈的生活與窮人聚集的簡陋住房、他們所過的貧困生活的鮮明對比,給這部影片賦予了社會批判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