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五、對政府當局的犀利抨擊:《華氏9·11》

字體:16+-

☆ 影片檔案 ☆

片名:華氏9·11

外文:Fahrenheit9/11

導演:邁克爾·摩爾

編劇:邁克爾·摩爾

主演:邁克爾·摩爾、喬治·布什等

上映:2004年6月25日

國家/地區:美國

獲獎:獲2004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國外獨立影片獎等

《華氏9·11》是著名的“真實電影”派的代表人物邁克爾·摩爾拍攝的一部紀錄片。影片以美國本土遭受到的最大災難之一“9·11事件”為背景,借以批判當時的布什政府。摩爾甚至直接表明自己要把布什趕下台使其不能連任的企圖,“為此他不惜放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角逐,而希望盡快在各地電視網中播映以便擴大在公眾中的影響”[10]。影片的名稱來自於“9·11事件”後影迷發給他的一封郵件(和一部小說的書名《華氏451》類似)。導演在給兩部作品做了對比之後說:“《華氏451》這本書裏,‘451’是書被焚毀的溫度。幾個月來,我越來越覺得,當這個國家的民權開始一點點被剝奪時,那麽,‘911’就是自由被焚毀的溫度——布什政府利用‘9·11’三千死難者為他們的政治目的服務。於是,我決定用‘華氏9·11’做這個影片的題目。”[11]

1.導演的創作意圖與影片的體裁

就像其他的“真實電影”一樣,摩爾在這部影片中積極地幹預影片的進程和主題,甚至采用了拚貼戲說等手法,極力地嘲諷布什的無能、貪婪、自私自利、置美國人民生活於不顧的黑幕。拍攝的手法幾乎達到了極端的地步。回顧邁克爾·摩爾的從業經曆,可以說這一部影片的出現也並非偶然。導演出生於密歇根州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家庭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衰退中遭受沉重的打擊。他的第一部紀錄片《羅傑與我》(1988)就是表現當時通用汽車公司關閉了自己的家鄉——密歇根州弗林特鎮的工廠,從而導致了大量失業的情況,並借此批判美國的勞資不公。雖然有批評者認為他混淆了現實中事件發生的先後過程,但得到了著名評論家的羅傑·艾伯特的辯護。也從這時候開始,邁克爾·摩爾堅定了在影片中幹預現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