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典電影讀解

四、西方式的闡釋與表現:《末代皇帝》

字體:16+-

☆ 影片檔案 ☆

片名:末代皇帝

外文:The Last Emperor

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編劇: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主演:尊龍、陳衝、彼得·奧圖爾、鄔君梅、英若誠、盧燕、黃自強、陳凱歌、阪本龍一等

上映:1987年10月23日

國家/地區:意大利、英國、中國

片長:163分鍾/219分鍾(加長版)

獲獎:獲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配樂獎

意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1940年出生,1961年涉足影壇,擔任著名導演帕索裏尼的副導演。從1964年的《革命前夕》開始,他相繼導演了《隨波逐流的人》《1900》《月神》《末代皇帝》《偷香》《戲夢巴黎》等影片。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使他成為世界級著名導演。

1.影片緣起:對神秘東方的認識與影片敘事結構

20世紀80年代,貝托魯奇滿懷對東方世界的好奇來到中國。神秘、瑰麗、厚重的東方文明深深地吸引了貝托魯奇。他反複思量、計劃拍攝一部關於中國曆史的電影。經過兩年實地考察和文本(溥儀的家庭教師莊士敦的論著《紫禁城的黃昏》和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等)參考,貝托魯奇在取得中國政府的允許後,創作了曆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北京故宮實景拍攝的電影,在1987年完成了這部承載他個人對曆史、對人性、對政治的思考的曆史傳記片《末代皇帝》。影片敘事著重於溥儀一生坎坷的個人經曆,繼而折射出整個波譎雲詭的時代。如同貝托魯奇信仰的馬克思所說“人是曆史的人質”,《末代皇帝》中的溥儀個人既是曆史的創造者,又是曆史的殉難者:曆史的起伏導致個人經曆的坎坷,溥儀在這些曆史事件中扮演了主角,最終又被曆史前進的洪流所淹沒。他一生幾度起落,曾經三次稱帝:1909年,年僅三歲的溥儀被迫離開母親入宮,由於光緒皇帝、慈禧太後先後離世,溥儀首次登基,這時,他的眼裏隻看到大臣陳寶琛身上的寵物蟈蟈,卻看不到所謂的“大清江山”;辛亥革命爆發後,溥儀退位,封閉在紫禁城中繼續他的“小朝廷”;1917年在康有為等人的擁護下,溥儀再次於太和殿登基,恢複宣統年號,僅維持了12天就失敗了,史稱“丁巳複辟”;1924年“北京政變”,溥儀攜家人被驅趕出紫禁城,三歲進宮後卻以這種方式第一次踏出宮門;“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人的操控和支持下建立所謂的“大滿洲帝國”,年號康德,第三次“稱帝”;日本投降後,試圖隨日軍逃亡的溥儀被蘇聯軍隊俘獲,在蘇聯被監禁五年後遣送回國;溥儀回國後在撫順監獄中的勞改經曆作為“現在”,成為曆史的參照。貝托魯奇通篇運用閃回手法,“現在”的溥儀在審訊中回憶曆史,還原末代皇帝的前半生,完成了本片的敘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