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艾森克的人格理論深受西裏爾·波特,查爾斯·斯皮爾曼和巴甫洛夫的影響。前兩者是艾森克的老師,而巴甫洛夫雖未曾與艾森克謀麵,但其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使艾森克認識到了解人格結構生理基礎的重要性。艾森克的理論是心理測量學和生理學的複合體,這也正是他與卡特爾的重要區別之一,雖然兩者同為因素分析技術的極力推崇者,也都主張人格理論建構必須基於經驗實證基礎,然而認真比較可以發現,卡特爾堅持歸納—假設—演繹螺旋的人格理論建構路線,強調預先無須主觀界定,一切假設有待於前期試驗觀察而定;而艾森克使用假設—演繹的策略,重視之前的理論建構,經驗實證研究隻是作為佐證而已;從人格建構層級來看,艾森克更注重類型層麵的因素提取;而卡特爾則沒有對提取的16種根源特質進一步歸類。另外,艾森克的興趣與著作所涉及的範圍在所有心理學家裏是最廣的。他著述的論題包括占星術、犯罪與人格、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變態心理學、種族背景、媒體的暴力、政治、性行為、人格評鑒、癌症與吸煙、催眠、幽默、人格與心髒病、人格與癌症、行為治療、智能、維生素和創造天才等等。

一、人性觀

艾森克並沒有像其他人格理論家(如弗洛伊德)那樣對對人性進行傳統命題做出明確的回答,比如自由選擇對決定論、樂觀與悲觀主義、人性善與人性惡、本能決定還是環境驅動、目的論與因果論。但每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都以其人性論為基礎,從艾森克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對人性持以下看法:

1.艾森克認為人類有自我意識,可以主觀報告自己的態度、需要、動機、價值觀,這是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能力。因此,研究動物隻能從生活記錄(L數據)與客觀測量數據(T數據)來搜集,而研究人類還可以得到第三類數據——Q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