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取向
艾森克認為心理學有兩個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學與實驗心理學,但是這兩個領域裏的理論家都忽視了對方的工作,實驗心理學家很少涉及個體差異,而人格心理學家則忽視了實驗的重要性,結果導致實驗心理學家因忽視人格差異因素而得出錯誤結論,而人格理論則因缺乏實驗證據支持而流於形式。艾森克認為兩者要結合起來,人格心理學要用實驗和測量來為其理論提供支持;而實驗心理學研究也要考慮到人格差異的重要性。
艾森克認為人格研究的趨向是:首先從理論上確定人格的維度;其次對這些人格維度進行測量;最後,為這些人格維度提供行為與生理實驗結果支持。艾森克認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說,我們用科學的觀念建立了我們的理論(Eysenck,1947,pp.1—2)。因此,艾森克非常強調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的科學性。
二、效標分析
艾森克在研究其人格理論時,主要采用了“效標分析”的方法。效標分析(criterion analysis)是一種借助因素分析來證明理論假設的方法。這表示艾森克一開始就對一些基本特質或類型有一些假說,然後挑選與此基本維度有關的方麵進行一係列的測量。其次,他選出兩個效標組,這兩個效標組已知在該維度上存在差異。再計算每一測量的結果與這兩效標組之間的相關,這些相關係數則可以顯示出這些測量與該基本維度的關聯程度。
以神經質維度為例,艾森克(1952)與他的同事挑選了兩組被試,每組被試大概超過200名。正常組是智力在中等以上的男性軍人,他們在陸軍服役時間至少6個月。神經質組則是因精神疾病困擾而退役的軍人。除了正常組的智力水平相對稍高些,兩組被試的其他方麵均適度地匹配。被試在兩天的時間內做了大量的人格測驗,所采用的這些測量均與神經質維度有某方麵的關聯。艾森克分析了每一種測量對神經質組與正常組的區分,得到以下的結論:第一,幾種問卷與客觀性行為測驗可區分兩個組的被試;第二,由表達性動作而來的測驗不具有區分效度;第三,用羅夏投射測驗可區分正常與神經質組的被試。以此分析為基礎,分析28種測驗的交互作用,得到相關矩陣再做因素分析。最後,他得出結論:神經質是一種人格因素,它也跟智力一樣可以被有效可靠地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