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一節 產生背景

字體:16+-

五因素模型或稱“大五”模型(Big Five Model)是當代人格特質理論學家關注的研究主題。在幾代人對理論假設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其研究模式已經由初具規模趨向成熟。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在8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又重新興起,被形容為“人格研究一場靜悄悄的革命”(Goldberg,1992)。奧爾波特、卡特爾和艾森克均為特質論中的巨擘。

一、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取向及理論依據

(一)研究取向

五因素模型的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詞匯研究和問卷研究。前者的理論前提是詞匯假設,對特質描述詞進行語義分析和因素分析;後者的理論基礎則是特質論,是人格心理學家依據理論構想及對人格文獻的分析歸檔,經實證研究獲取給予科學概念的人格維度。兩者的主要區別是:第一,詞匯假設是對顯性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研究,是人格理論建構的第一步。而特質論是通過現象,進一步對基因型人格特征作分析,對人性作解釋,對人格變量作界定。第二,兩者的對象不同,詞匯假設是對包含在詞典中的人格語言作詞匯研究,以確定基於世俗概念的人格維度,而特質心理學家則是基於他們對特質的定義,對人格理論的構想及分析大量的心理學文獻而編製量表,對人格進行問卷研究。

(二)理論依據

人格結構模型的建立主要有兩個理論依據:詞匯學和特質論。使用這兩種理論取向依據下列命題(楊波,1998):

1.人格語言是現象型(phenotypes),而不是基因型(genotypes)。現象型是可以觀察到的表麵特征,基因型是人格內部的因果屬性。

2.現象型屬性被編碼到自然語言中。語言是探究人格最主要的媒介。

3.某一屬性在語言中的代表性與其重要性具有一致性。表現在跨語言形式和語言內形式上,跨語言形式:某一人格差異越重要,就會有越多的語言用一個屬於來描述它;語言內形式:某一屬性越重要,該屬性在各種語言中就會有更多的同義詞和反義詞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