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的發展與心理學其他領域及其他相近學科的發展密不可分。人格的認知學派(Cognitive Theories)就是因認知心理學的發展而興起的。
認知心理學派產生的背景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發生了一次革命——認知革命。這次認知革命是在西方工業技術革命背景下發生的,工業技術革命的突出特點是電腦與信息處理技術的變革。人類的認知就如同信息處理器一樣,一部分心理學家開始研究人類的各種認知現象,認知心理學也在這場認知革命中活躍起來。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對人格心理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與以往人格理論(精神分析、行為主義等)形成巨大的反差,人格的認知學派更強調人的內部認知心理過程。當一些心理學家用早期理論去理解和解釋人格現象時,深感這些理論的局限性,他們也開始思考用其他的理論建構來解釋早期理論忽略和無法解釋的現象,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使一些人格心理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他們看到認知不僅會影響到潛意識行為,更會影響人類的各種學習,而人們看問題的態度與看世界的信念對人格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一些心理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角度尋找人格研究的新方向。
本篇所要介紹的是三種具有代表性的認知理論:個人建構理論、認知信息處理論以及社會認知理論。
雖然人格的認知模型從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後開始流行,但卻不是全新的理論取向。比如,勒溫(Kurt Lewin,1938)的“場論”提到了人們在自己的認知生活空間(life space)中組織種種生活元素方式的差異性。而凱利在1955年出版了《個人建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之後,凱利的理論便逐漸成為現在人格認知研究者的重要概念來源(Jankowicz,1987;Landfield,1984)。凱利理論被認為是人格認知理論的代表,是基於探究人的信息加工方式的意義而言的,該理論闡明了個體如何覺知信息,如何解釋或轉變這些信息,與現存的經驗建立聯係,並將這些解釋轉變為行為。依據凱利的理論,人們通過基於早先經驗所形成的若幹建構(constructs)去認識和了解各種事物,並對其進行預測。有趣的是,凱利並不認為自己是認知心理學家。他說“對於早年將個人建構理論標識為人格理論,我一直深感困惑。因此,多年前我曾經打算寫書,說明我對認知理論一點興趣也沒有”。盡管如此,凱利的理論仍是現今認知人格理論的發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