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三節 米歇爾的社會認知論

字體:16+-

一、生平事略

Walter Mischel(1930—)

米歇爾(Walter Mischel,1930—)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小時其家離弗洛伊德家咫尺之遙,他在信件中曾談論到這段童年經驗對他的影響:

初讀心理學時,弗洛伊德學說最吸引我。當我就讀紐約市立大學時(1939年,希特勒肆虐歐洲,我和家人遷居於此地),覺得精神分析論對人似乎有一套完備的看法。但是,當我要把那些想法應用到紐約下層社區的少年犯時,興奮之情卻遭到破滅。努力要給那些年輕人所謂的領悟,對他們、對我都沒有益處。那些觀念和我所見並不符合,於是我尋求更有用的觀念。

——Mischel,1978

九歲時,米歇爾全家移民美國定居於紐約布魯克林區,他在那長大並進入紐約市立大學學習臨床心理學,並於1951年獲得學士學位。在1953年,他獲得紐約城市學院的碩士學位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臨床心理研究所,當時羅特和凱利還在該大學任教,他與羅特有密切來往,也受到凱利個人建構理論的影響,1956年獲得博士學位。

1958年,米歇爾任教於哈佛大學,因而也得以和奧爾波特保持密切聯係。他在幾所學校任教後,1962年在斯坦福大學工作,與班杜拉共事,另外他也參與了美國和平隊測評計劃,此項工作對他有很深的影響,他從此計劃中發現:全麵性的特質測評對未來工作表現的預測力極差;事實上,還比不上自陳式量表。這項經驗,使他更加懷疑諸如特質與精神分析論等強調穩定性與概化性人格理論的適用性(Mischel,1990)。在他和班杜拉兩個人的努力下,奠立了社會認知論的基礎。1983年,他返回紐約市,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由於米歇爾在學術上優異的貢獻,曾於1978年及1982年先後獲得美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和美國心理學會的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