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弗洛伊德把心理學的研究帶進了人的深層心理世界,為現代心理學開拓出一個全新的領域。弗洛伊德所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是第一個綜合性的人格理論,其體係之完整、內容之豐富,堪稱人格心理學之最。

一、人性觀

弗洛伊德的人性觀具有獨到且略顯偏執的特點。第一,具有決定論的論調,人的行為受控於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潛意識動機(unconscious motivation)與本能驅力,以及六歲之前的性心理事件。第二,弗洛伊德將人視為一個能量係統,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則,一處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會減少;一處能量釋放受阻,它就會從其他途徑中釋放。第三,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人的各種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與社會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本能與社會之間的衝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則上也解決不了這種矛盾。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並沒有對人格進行明確的界定,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主體,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學(the depth psychology),即潛意識的心理學。潛意識是某些被排斥於意識之下的心理內容和過程。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麵的可見的是意識,隱沒在水麵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行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論的核心概念是潛意識。到了晚期的理論體係中,潛意識的地位從人格結構的改變轉變為一種心理現象的描述。

三、人格結構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含著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一)地形學模型

最初,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是由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構成的。弗洛伊德強調人的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而意識的過程則是由潛意識的過程衍生的,意識又包括前意識,所以實際上他把人格分為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部分。這一人格模型被稱為地形學模型。那些有意識的過程和內容叫做意識;那些可由注意變為有意識的叫做前意識;那些被意識所排斥的內容和過程叫做潛意識。由於意識和前意識在功能上接近,常把它們連在一起稱為意識—前意識係統,與潛意識係統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