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二節 理論觀點

字體:16+-

一、人性觀

阿德勒拋棄弗洛伊德的基本觀點,他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阿德勒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在對人性的看法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最大的區別是他所持的自由意誌人性觀,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阿德勒反對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支配人性的精神決定論觀點。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製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人在自主意識的支配下,具有改變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未來、創造自己的生活。人類會在行為上遵循目標進行,從而獲得需求的滿足。在這一點上,阿德勒的人格理論遠比弗洛伊德樂觀積極。

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人們為自己訂目標,有了這些目標之後,其行為變得統一。阿德勒以這種解釋來取代決定論的解釋。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往何處去及追求什麽是相當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學派重視未來,但一方麵並未低估過去經驗的影響力。他們假設,人們做決定時仍根據過去的經驗、目前的狀況,以及對未來所規劃的方向,因此過去、現在與未來具有連續性,均應予以重視。

二、人格界定

阿德勒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為了嚐試去適應他所居住的環境而顯現出的特殊風格。他對人格的看法是廣泛而開放的,不僅把個體看作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體,而且還強調個體與社會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阿德勒強調人是社會性動物,人基本上是受社會驅力所激勵的。個體是社會係統中的一部分。人的出生、養育、乃至生活,都是在一個特定的家庭、社會與文化的背景下,因此應以不可分割的整體來了解人格。脫離了對個人有意義的背景關係,就無法完全了解這個人。所以,阿德勒認為應該更重視來訪者的人際關係,而非內在心理動力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