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四章 經典精神分析各理論的比較

字體:16+-

一、榮格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比較

首先,在對人的意識水平的分析方麵,兩人存在差異。弗洛伊德將心理活動區分為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認為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根源力量所在。榮格也十分重視潛意識的作用,但其包含的範圍相對廣泛,除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且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裏隻有非理性的成分,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是心理能量和智慧的根源,所以比較具有積極性。

其次,在對力比多實質的理解上,二人不盡相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力比多代表著性欲本能,而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泛性論,他不認為力比多是性欲的來源,而認為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

再次,在對人格形成的解釋上,榮格認為人類行為是由個人及種族的曆史和對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同時受到過去和未來的影響。而弗洛伊德的理論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就是受過去的影響。

不過,雖然榮格與弗洛伊德在理論觀點上有所差異,但仍然在一些關鍵的概念和論點上存在共同點和緊密聯係,因此,可以說榮格並沒有完全“背叛”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而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修正和發展了精神分析。

二、阿德勒與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的比較

阿德勒雖然旗幟鮮明地反對弗洛伊德,但在其理論淵源上受到弗洛伊德的諸多影響。例如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超越方式,本來弱勢的一麵反而成為了心理上力求得到補償的源泉。這個觀點和弗洛伊德所宣稱的人對不完全的性發展會采取補償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是繼承了弗洛伊德的觀點。此外,阿德勒還提出了與“陰莖妒羨”有些類似的“男性欽羨(男性反抗)”,但和弗洛伊德隻認為女性羨慕男性的觀點不同的是,他認為不論男女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的感覺,目的是為了擺脫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