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

第四節 理論應用

字體:16+-

一、女性心理學

作為20世紀30年代的精神分析學者,霍妮發現自己所處的是一個男人的世界。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女性形象是卑劣的,遠遠不如男性。弗洛伊德認為女性的人體結構,注定要具有某種人格特征,如矛盾情緒。霍妮是第一個對弗洛伊德的這一“人體結構就是命運”的觀點提出批判的人。對應於弗洛伊德的“陰莖妒羨”,霍妮提出了“子宮妒羨”的觀點,即男人也會羨慕女人的**、子宮和生兒育女的能力,但她並沒有說男人會因此對自我產生不滿。女人沒有陰莖也不會導致自輕和更軟弱的超我。霍妮認為,生理構造的不同不能作為鼓吹男權主義的理由,女性行為更多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即在認為男性應該有力量、勇敢、獨立,女性天生就柔弱依賴的社會裏,女性傾向於認為自己處於從屬地位,因此希望自己是個男人也是無可厚非的。而男性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生育能力,才轉而發展自我領域的。所以說,男女人格的差異應該主要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而不是生理結構決定的。霍妮還警告說,堅持“陰莖妒羨”的說法會鼓勵女性患者將自身的問題歸諸於天生的生理缺陷,而不是神經症的行為方式。

霍妮關於女性心理的論述是具有超前意識的,她改變了心理學對於性別差異的看法,可惜她沒能看到後來的女權主義者是如何運用她的理論來要求男女平等的,精神分析也依然故我地以男性為中心,就像女性學家Germainer Geer(1971)所說:“精神分析隻有父親弗洛伊德,沒有母親。”[1]

習欄3-1

男女“平等”還是男女“有別”[2]

1936年,特曼(L.Terman)和西·邁爾斯(C.Miles)發表了一篇比較男性和女性性格的文章——《性別與性格》,結果大受歡迎,在當時非常有影響力。他們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是語詞聯想實驗,要求被試對所提供的詞做反應,而評分的方法是以傳統的性別差異的觀點為基礎的,例如,如果被試對“tender(嫩的、溫柔的)”這個詞產生的聯想是“meat(肉類)”,就被評為陽剛的;如果聯想到“kind(仁慈的)”或者“loving(溫情的)”,則被評為陰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