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旅行,和萌妹子出發

第五百零五章 是啊,來都來了

字體:16+-

紅米不耐肥,因此,聰明的哈尼族人便選擇利用當地的地理特點,發明了令人讚歎的施肥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趕溝。

高山森林的地麵,由於罕有人至,因此總會堆積無數落葉、枯枝和動物的糞便。

這些東西形成肥沃的腐殖質,而在每年雨季來臨的時候,森林中的這些富含有機物質的腐殖質,就會順著雨水衝入溝渠,一路把這些富有營養的腐殖質帶到梯田。

第二種方式是衝肥。

各村都開挖了一個大水塘,這個水塘也就是積肥塘。

平時就將人畜的排泄物和可以腐殖的垃圾倒進水塘,在水塘中漚成高效農家肥。

等到春季栽秧的時候,引山水衝過水塘,從而將肥料引入到梯田中。

於是乎,水稻、稻花魚、鴨子、山泉水和肥料,就這麽形成了一個生態係統。

山體的高低讓水流動,魚群和鴨群的村寨,也讓整個係統更加靈動起來。

最終,依靠著這樣的一個動態多級食物鏈結構,讓動植物之間進行循環利用。

李潯講述完之後,李萌萌明白了。

其實這原理也簡單。

先不說那麽複雜,就拿稻田鴨來說。

在春耕時節,田裏插完秧之後,就可以把鴨子直接全天候地圍養在稻田裏。

直到禾苗抽穗灌漿時,再才把長得肥大的鴨子趕上來。

而最神奇的就是,鴨子成長的這段期間,鴨群全天候在稻田裏覓食。

這些鴨子的存在,就像辛勤的農夫一樣。

那些很難對付的雜草和蟲子,都紛紛進了稻田鴨的肚子裏,成為飼料。

與此同時,鴨糞又是上好的有機肥。

鴨群散養在水稻田中,日夜不停地啄食和攪動,直接就促進了水田養分物質的流動。

這樣不僅讓水稻可以更好的吸收養分,還能為水稻得生長起到除草、捕蟲、施肥等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