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領我進了一間有一整麵透明玻璃的房間,安排我在房間中央的椅子上坐下。一位助理走過來,給我戴上一頂連著很多電線的白帽子。我的親屬們站在玻璃的另一邊,神色驚恐地朝我張望著,仿佛在看什麽怪物。
醫生的解說稱得上詳盡、耐心、熱情洋溢,“根據我們的研究,厭貓症的形成,有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是貓太過可愛而引起大腦的自我調節。因為看到太可愛的事物,導致人情緒上的正麵效果過強,中腦邊緣係統釋放過量多巴胺,這使大腦因過於興奮消耗了大量能量。為了平衡大腦的能量,人腦就釋放出了負麵的暴力傾向來平衡積極情緒,這種叫作假性厭貓症,隻要稍加疏導就能解決。另一種原因是患者大腦中負責照顧後代的腦區出現了異常,這被稱為反社會人格。因為這個腦區異常,患者才無法喜歡貓。我們稱甚為真性厭貓症,也叫反社會型厭貓症。”
“那—那我男朋友到底是真性還是假性啊?”
“馬上我們就知道了。”醫生叫道,“小李!準備實驗。”
助理往我手心裏塞了一塊軟軟的,但有很多小氣泡的東西,讓我想到軟乎乎的貓爪子。“真煩。”煩躁使我使勁捏住那玩意,好幾個氣泡接連被我捏爆。
醫生向我這邊伸長脖子,活像待宰的鵝,“唉,小李,注意別讓他現在就捏啊,那是做實驗用的,等屏幕上開始放貓圖片了再塞到他手裏嘛!”
我的眼前亮起兩塊屏幕,一塊出現了貓圖片,另一塊出現了好幾道錯綜複雜的電波,應該就是我的腦電波了。
“假性厭貓症在看到貓圖時會暴躁,同時大腦的顳葉中會出現明顯激起狀態波形。但隻要讓他捏氣泡球作為舒緩,他就會重新覺得貓可愛。如果是真性的,就疏導不了,無論怎麽捏,他的顳葉中回的腦電波都會呈現激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