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中的規則

黃金分割規則: 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字體:16+-

經過專家學者數百年的研究發現,建築、結構力學、工程、美術、音樂,甚至很多大自然事物等,都與0.618這個比值和另一個相對的比值0.382這兩個神秘的數值有關。而0.618和0.382這兩個神秘的數字相加之和正好是1,所以這個規律被稱為黃金分割率或黃金切割率。當建築物、窗戶、相框、書籍等長、寬比例接近黃金分割率的時候,看上去最美也最舒服。

黃金分割率也被稱為黃金切割率,關於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首先提出它的人是古希臘雅典學派第三大算學家歐道克薩斯。他提出,把一條線段AB(ACB)在0.618(C點)的地方截開兩段,AC:AB=CB:AC,C點就是黃金分割點。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提出者是古代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傳說他有一天正在街上走,聽到鐵匠鋪中鐵匠打鐵的聲音特別有規律,於是他便用數理的方式把此規律記錄下來,經計算,數字間的比例竟神奇近似。這兩種說法,所提出的人物不同,但實質意義無異,都是數字的比例。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在15世紀,法蘭克教士路卡·巴喬裏發現,埃及金字塔之所以千年屹立不倒,是因為金字塔的高和基座各邊比例是5:8(0.625)。於是,這位教士有感於這個神秘比值的奧妙與價值,最後使用了黃金一詞,把描述這一比值的書籍命名為黃金分割。

黃金分割率是一個神奇的規則,例如,如果一個人從肚臍到腳的長度是身高的0.618,那麽這個比例的身材是最勻稱最協調的。很多人以為在舞台中央是最美的,其實不然,舞台上的報幕員站在黃金分割點最美,傳出的聲音也最和諧柔美。

黃金分割率應用於世界上許多重大事件和著名建築。例如拿破侖在進入莫斯科三個月後撤退的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國久攻不下的撤退時間。這些時間都在黃金分割點上。在此之後,無論是拿破侖還是法西斯德國都盛極而衰。海灣戰爭時,多國部隊從空中摧毀了伊拉克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軍事力量(軍事力量消耗臨界點)後,在地麵隻用了幾百人進攻,就輕易占領了整個伊拉克。成吉思汗縱橫南北,五排騎兵陣形中,人盔馬甲重騎兵和快捷靈活的輕騎兵比例為2:3,這完全是黃金分割率規則的比例。秦陵兵馬俑方陣也充分地應用了黃金分割率規則。古希臘帕特農神廟、法國巴黎聖母院、埃及金字塔等建築比例,也都充分利用了黃金分割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