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中的規則

毛毛蟲規則: 思路和辦法要與時俱進

字體:16+-

很多人喜歡跟著前麵人的路線走,這是“跟隨者”習慣,這種“跟隨者”最終會因為盲從而導致失敗,這就是毛毛蟲規則。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在一個花盆邊緣上放許多毛毛蟲,讓這些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而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蟲最喜歡吃的鬆葉。

這些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的邊緣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這些毛毛蟲沒有任何改變,依然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的邊緣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最終,這些毛毛蟲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相繼死去。

在做這個實驗前,約翰·法伯曾設想:毛毛蟲很快會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繼而轉向它們比較愛吃的那些食物。但遺憾的是,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毛毛蟲並沒有這樣做,而是最終餓死。這種悲劇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毛毛蟲習慣於固守原有的本能、習慣、先例和經驗。毛毛蟲付出了生命,但沒有得到任何成果。其實,如果有一個毛毛蟲能夠破除尾隨習慣,而轉向去覓食,這種悲劇就完全可以避免。

自然界中,這一規則在許多比毛毛蟲更高級的生物身上也發揮著作用,其中鰷魚是比較典型的。鰷魚因個體弱小而常常群居,並以強健者為自然首領。科學家將一隻稍強的鰷魚腦後控製行為部分割除後,此魚便失去了自製力,行動也發生了紊亂,但這種現象並沒有影響其他鰷魚的行為,它們一如既往地盲目追隨。

毛毛蟲規則同樣也影響著人類。比如,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常常對那些“輕車熟路”的問題,下意識地重複一些現成的思考過程和行為方式,這就很容易讓思想產生慣性,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經驗,按固定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